正文 用平衡的手法講述西藏故事(1 / 2)

——從《西藏一年》看涉藏報道的國際表達

重點話題

作者:周岩

沒有預設立場

2008年,包括英國廣播公司在內的多家國外電視台都播出了旅英華人、獨立製片人書雲的五集電視紀錄片《西藏一年》(AYear in Tibet),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與紀錄片同步在英國出版的,還有一部同名的紀實文學,翌年在中國大陸翻譯出版。

《西藏一年》記錄了書雲和她的工作組2006年6月開始在西藏第三大城鎮江孜與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處的一年。英國《衛報》評價這部作品“以罕見的深度、驚心動魄的力量,公正記錄當今世界最有爭議、最偏遠地方人們的真實生活”。

2009年接受新華網專訪時,書雲本人也坦言,《西藏一年》之所以受歡迎,首先是因為它的真實。

與國際出版市場上一些出自外國記者之手、走馬觀花斷章取義的西藏遊記相比,《西藏一年》最突出的特點在於沒有預設立場。作者摒棄了關於西藏問題的所有思維定式——既包括國內慣用的正麵宣傳模式,也包括一些西方人悲天憫人的情緒,而是用自己在西藏親曆的經驗和親身觀察,記錄下一些普通藏族農民一年四季生活中的真實故事。特別可貴的是,作者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也沒有誇張和渲染,隻是以客觀公正的眼光、平靜而敬畏地觀察,忠實地記錄下這些人物和故事。

書雲選擇的采訪對象都是江孜卡麥鄉土生土長的普通農民。改革開放後,他們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交融與衝突中,或者自由選擇,或者以世襲的方式,從事著老板、包工頭、醫生、寺院喇嘛、農村巫師、農民、天葬師等形形色色的職業。

英國一位到西藏考察過的資深評論家彼得·高登說:“《西藏一年》給我這樣一種感覺:西藏似乎並不像關於西藏問題任何一方所宣稱的那樣黑白分明,百分之九十的藏族人居住在鄉村和牧區,他們依然保持著傳統文化,保持著千年不變的信仰,這是真實的西藏。”

讓海外讀者對西藏問題形成這樣的認識,無疑是我國涉藏外宣工作的目標。書雲何以通過一部紀錄片、一本書達到這樣的傳播效果?她通曉漢、藏和西方文化自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出於對西藏多年的向往,書雲在牛津大學讀書時開始學習藏語,並師從已故著名藏學家邁克阿裏斯研究西藏。而多年的海外生活經曆也讓她熟悉西方受眾的心理,懂得如何表達才易於被西方人接受。

對涉藏報道的啟示

《西藏一年》對我國媒體的涉藏報道有哪些啟示?我國媒體應該如何進一步改善涉藏報道的國際表達呢?筆者認為,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了解海外讀者需求,增加報道的針對性。海外媒體對西藏的關注焦點多年來一直圍繞人權、宗教自由,大量漢族人湧入引起的環境汙染、氣候變化,以及傳統藏文化和語言瀕臨滅絕等。要澄清這些問題,不能單靠幾名專家學者或官員的生硬駁斥,更不能脫離海外受眾的習慣性思路,自說自話地宣傳西藏。

例如西藏的雙語教學,這些年國內報道很多,幼兒園都普及雙語教學,聽起來很是樂觀。事實上,除了拉薩、日喀則這樣的城市,在農牧區,雙語教學和學前教育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西藏一年》對此也有描述。書中說,藏族學生在鄉裏上小學時大多用藏語,而升入內地援建的中學後,老師幾乎全部用漢語講課,老師很敬業,學生也很刻苦,成績卻很難提高。盡管教學實驗充分證明了采用藏漢雙語教學有助於學生提高成績,但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雙語教育在江孜最終沒能普及。

這樣的記述雖然比較負麵,卻客觀真實。我們平時經常報道西藏教育的發展,各地的西藏中學和西藏班培養了多少學生,但這個數字占藏族人口總數的比例是多少、西藏的基礎教育麵臨哪些困難和問題,卻鮮有報道。類似的問題在生態環境、能源礦產開發、藏文化保護等諸多領域其實都可以客觀平衡地報道。如果編輯記者能夠在獨立開展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撰寫更客觀平衡的報道,對國內可以幫助政府部門開闊解決問題的思路,對海外可以改善中國媒體在國際上的可信度。

藏傳佛教當今在西藏的傳承,也是海外非常關注的問題,達賴喇嘛在多個場合宣稱佛教和傳統藏文化正在西藏走向滅亡。多年來官方媒體屢次援引宗教局提供的數字以及寺廟管理委員會和活佛的話來駁斥這一觀點,向海外讀者宣傳中國的民族宗教政策。這類報道通常具有很強的觀點性,頗有點程式化,但少有鮮活的例子和有趣的故事。書雲是怎樣記錄藏傳佛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