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話題
作者:陳晨晨
外界對中國民族問題的報道與中國媒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媒體往往是“大事件”型報道,因事而動,事畢則息,致使大多數時間裏,外媒始終把握著中國民族問題常態報道的頻率。
事件性報道的優劣
在西藏的旅行者,通常都會深切地感受到藏文化的自成一統。藏文化有一套完整的體係,涵蓋宗教、文學、語言、醫學甚至飲食等方方麵麵。甚至在像拉薩這樣有大量外來移民的大城市裏,本地藏民仍然虔誠地與他們的文化生活在一起。藏人的文化認同感十分強烈,藏文化的內核非常堅固,其他族群很難融入,也很難將其侵蝕。從這個角度看,藏文化並非像西方人描述和想象的那麼支離破碎,搖搖欲墜。起碼在目前看來,藏文化保存得好好的。
在新疆,維吾爾人對漢人的態度,與外界的看法同樣有出入。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楊聖敏教授近年來在新疆做了大量民族關係調查,培養了20多名維吾爾族的調查員,發放了3000多份問卷,調查嚴格遵守人類學、社會學的調查規範,對象遍及新疆各地,包括烏魯木齊、喀什在內的10餘個縣市各階層人士。
調查結果發現,維漢民族關係是比較好的,尤其是普通民眾和貧民階層。認為維漢關係比較好的維人占85%以上;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很自豪的維人,超過95%;維人當中認為政府政策是好的占80%以上。維人當中80%以上是農民,大多在南疆,很多人根本沒跟漢族打過交道,也談不上對漢人有意見。
把這些事實講述出來很有必要。在2008和2009年,不少中國媒體都曾做過“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西藏/新疆”這樣的報道,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這些少數族群的生存狀態。這些與事件密切相關的新聞特寫出發點很明確:民族問題並非外界描述的那樣,是少數族群與漢族之間的整體尖銳對立,民族問題主要存在於跟漢人打交道比較多的部分精英以及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中間,老百姓的生活和想法要簡單得多。
這些事件性報道讓新疆“神秘”的疆域變得比原來透明。事實上在“7·5”事件期間,由於外國記者被允許去現場自由采訪,外媒自身的相關報道跟“3·14'’時期相比,總體上要更接近事情發生的本來情況。隻有看到大量、多麵的事實,人們對民族問題的看法才可能公正平和。
然而,事件性報道的力量仍然有限,這也是為什麼外國讀者會認為中國媒體的相關事件性報道像是一種被動的反駁,帶有濃烈的宣傳色彩。架上有色眼鏡的讀者們往往無法接受事實的另一麵。中國媒體人要講述的,並不是歌舞升平、社會一片安定的疆藏。在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遷的大框架下,民族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在這些地區發生的,並不僅僅是外媒刻意呈現的不公、衝突和緊張氛圍,它還有享受援助,在社會變遷中痛苦蛻變,經曆哪怕是緩慢的現代化的另一麵。複雜的不斷變化中的疆藏才是真實的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