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報道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上免遭質疑,西方媒體一致將矛頭指向中國受控的信息環境。“3·14”事件中,西方媒體不斷強調外國記者和外國遊客被禁止進入西藏和網絡被屏蔽的信息。《紐約時報》還專門聚焦信息環境,並將報道上升為全麵審視中國的信息問題,將信息控製視作中國的常態環境。法國《世界報》則連續以“新聞審查”為題進行報道,強調報紙采訪被限止和記者被驅逐的情況。
盡管“3·14”事件後期以及“7·5”事件騷亂甫一平定後,中國政府安排了外媒記者赴實地采訪,但是外媒普遍傳達出不信任感,將之視為一種被操縱控製的采訪。他們對官方所安排的活動並不感興趣,而諸如拉薩僧人突然打斷既定行程向駐外記者帶來的不同於官方的敘述卻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紐約時報》將“7·5”事件後政府安排的采訪解讀為信息操縱的“新手法”,法國《世界報》則直接稱其為“信息植入”。
我國民族問題的對外傳播建議
1. 信息的及時公開很重要
應該說“7·5”事件後我國對事件的公開披露和積極邀請外媒記者實地采訪相較“3·14”事件的信息滯後,已顯示出在危機信息處理方麵的較大進步,也受到了不少肯定。
但是由於中西新聞製度的差異,我國帶有官方背景的信息渠道總是受到西方媒體和受眾的質疑。因此強調權威第三方的聲音,以及給予外媒記者更多的采訪自由,將更有利於真相傳播的效度和信度。《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提供了在華采訪不再須由中國國內單位接待並陪同、赴地方采訪無需向地方外事部門申請、隻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同意等諸多便利,受到了外媒的好評。這一精神在後來頒布的《外國駐華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中得到延續,使得外國記者赴開放地區采訪獲得了較大的自由度。相信在民族問題的信息傳播方麵,我國也將會逐步提供更加開放的信息渠道,並贏得世人更多的認同。
2. 傳播中國少數民族常態生活,增加國際社會的全麵了解
西方媒體對中國民族問題形成的既定認識和報道框架反映了世界對中國少數民族情況的陌生。在上述開放信息渠道的前提下,我們應多讓世界媒體走進各個少數民族地區,讓世界了解中國多民族融合的情況,包括曆史和現狀。我國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有血有肉的精彩人物都應走進世界媒體,以突破因缺乏了解帶來的西方媒體對藏維民族、衝突事件和分裂分子的片麵聚焦。此外還可借助網上論壇、社交網站、博客、微博等新媒體手段來擴大我國少數民族信息對外傳播和接近國外受眾的渠道。
3. 加強對民族問題的信息預警機製
鑒於民族分裂分子對衝突符號和西方媒體的利用,加強信息預警機製,防患於未然,是防範衝突和謠言擴散升級的重要途徑。2008年初西方主流媒體就開始報道境外藏獨勢力試圖入藏阻撓北京奧運會的信息,但我們的預警係統未能有效防範;“7·5”事件的導火索——廣東韶關的漢維員工群毆事件後,預警係統也未有效啟動,結果謠言不斷擴散,引發了更大的騷亂和負麵影響。因此整合資源建立全方位的信息預警和快速反應機製已成為當務之急。
責編:吳奇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