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北亞國際鋼琴藝術節持續發展的探索之路(2 / 2)

1、以國際前沿作為發展方向組委會力求把活動打造成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鋼琴活動,在每一屆的議題方麵都與世界鋼琴前沿發展相接軌。由於鋼琴出版業總是滯後於作品的演奏,組委會在音樂會曲目、作品風格的設置方麵亦有所考慮,在契合每年鋼琴節主題同時,還要吸收一些近現代的鋼琴作品,豐富視聽。比如到會藝術家演奏的國外作曲家創作的《毒蛇之吻》,其中運用的拍打琴板、腳部擊地、口哨等演奏方式,都為觀眾帶來新奇的國際前沿演奏與創作的收獲。

2、結合地方發展現狀的前提下保證高水準的藝術規格在充分考慮適應地方鋼琴氛圍與教學發展的同時,東北亞國際鋼琴節並不降低所邀請國際鋼琴節參會藝術家的水準,四年的時間先後聘請到了法國巴黎音樂學院、意大利博洛尼亞音樂學院、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日本長崎大學、韓國首爾國立藝術學院、美國等國家著名教授,以及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香港演繹學院等國內三十多位一流藝術家,到會的師生們均有機會得到一流專家的指點,作為藝術教育,高水平教師的授課對任何程度的學生一生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專家們不僅帶來高水平的音樂會,還通過大師班為師生們揭示每一個音符後麵所蘊含的深邃文化背景、演奏風格,為鋼琴愛好者打開更寬闊的窗口,開闊眼界,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可以近距離學習到真正的大師所體現出的做人為師的風範。

三、東北亞國際鋼琴節對社會文化發展意義的延伸

國際鋼琴節的舉辦對地方文化發展起到的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組委會預計之外的收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為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傳播提供了平台經久不衰的鋼琴藝術源於歐洲,傳播到中國並在中國持續發展已經一個多世紀了,與我國文化發展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目前的中國,學習鋼琴很普遍,但是很多外國人對鋼琴在中國的發展並不十分了解,甚至沒有聽過中國鋼琴樂曲。此次東北亞國際鋼琴節開幕式上,代表中國一流水平的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趙曉生大師,即興演奏了他自己創作的《琴韻》。把中國古琴等民族元素與西洋的鋼琴進行了絕美的結合,精彩至極,令到會中外藝術家讚歎不已。這樣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弘揚了中國文化的精髓,使鋼琴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外國人無法企及的藝術水準,提升了東北亞國際鋼琴節的藝術品位。

2、國際藝術交流的擴展吉林省還不是世界重要的航空樞紐,通過國際鋼琴節,各國的藝術家有大部分是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了東北地區的教學現狀與開放、友善的辦會精神,同時我們的藝術交流也得到了有益的擴展——鋼琴書籍的出版,世界一流藝術學府——巴黎音樂學院的依夫·亨利先生是在 2010年作為法國研究肖邦的著名藝術家應邀參會,他主動與上海音樂出版社簽署了法國書籍《鋼琴詩人肖邦的黃金時代》的翻譯版權,並於 2011年經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譯本。 2012年由於活動時間臨時調整,與他的日程發生衝突,遺憾未能到場,他特意創作了一首雙鋼琴作品,在活動開幕式音樂會上演奏,使兩國民間的藝術交流得以持續發展。

結語

四年的東北亞國際鋼琴藝術節帶給聽眾們高水平的藝術享受,也為東北地區的鋼琴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開闊了視野。然而四年的發展對於一個國際性文化品牌的形成僅僅是開始,持久性的發展利於中國形象在世界文化發展的穩固地位,而如何把這一品牌持續下去,則是更為艱巨的一項工作。為了把東北亞國際鋼琴節辦得更好, 2013年在吉林省鋼琴學會的主辦之下,省內各個高校積極參與,把機場音樂會與講學,分布到幾個高校以及琴行進行,使得受益的範圍更加廣泛,相信持續不斷的努力會為國際鋼琴節增添更多的精彩。

婁雪玢:東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東北亞國際鋼琴節活動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