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國際鋼琴藝術節持續發展的探索之路
學苑
作者:婁雪玢
繼“第四屆東北亞國際鋼琴藝術節”在東北師範大學音樂廳落下帷幕之後, 2014年的藝術節由吉林省鋼琴學會主辦,活動範圍擴大到各個高校以及琴行,受眾人群更加廣泛。
一、曆屆東北亞國際鋼琴節的主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各地陸續開始舉辦鋼琴活動,如“上海音樂學院國際大師班”、廈門的“中國國際鋼琴比賽”、北京的“中國音樂學院國際大師班”等。幾年來,黃河以南的這些鋼琴活動推動著當地乃至全國的鋼琴藝術以及相關經濟的良性發展,形成了較好的氛圍與空間。相比之下,東北地區的活動基本為零,創辦一個權威性的國際鋼琴活動已成為東北地區社會文化發展所需。從 2010年才開始舉辦了國際鋼琴節,延續至今,雖然在國內與各大國際鋼琴節相比舉辦時間最短,但是活動的頻率卻是最高的,其內容包含四個板塊:
1、音樂會聘請國內外高水平的藝術家到會舉辦多場鋼琴獨奏音樂會,是國際鋼琴節的一個重要內容。從曆史上看,鋼琴進入到中國有一百多年的時間,由於社會文化發展與地理位置等原因,我國東北地區的鋼琴發展滯後於黃河以南地區大約半個世紀,吉林省真正的鋼琴教學隻有六十多年的時間。改革開放後,吉林省內各高校相繼成立音樂專業,使原有三所本、專科院校的音樂專業猛然增長到幾十個,師資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
為了逐步改善這一狀況,區別於其他國際鋼琴節,也是為了更好地推動鋼琴文化在東北地區的發展,主辦者在每一場音樂會之前都花費大量的時間查找中外文資料,依照音樂會節目單提前準備好每一首樂曲的相關介紹(演奏家、作曲家生平、作品風格、流派背景、創作特點、演奏特點),在現場通過 LED熒屏把這些內容同步播放,力爭使觀眾逐漸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力,細致地做好鋼琴藝術的推廣、普及工作。
2、大師班我們國家的大學音樂教育有許多普及音樂教育的成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社會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缺失。學生們在緊張的文化課夾縫中進行鋼琴考級以及音樂本科的升學考試,所以往往隻是單純地熟悉了作品技巧方麵的問題,卻沒有機會了解每一首樂曲的文化背景與內涵,更是缺少對於作品流派和風格的了解。一些有意識的鋼琴教師在教學中也很希望加強這方麵的內容,但受到課時等原因的限製,藝術理論與演奏實踐顧此失彼。
3、鋼琴比賽一般來說,國際上的各種鋼琴比賽分為兩種,一種是 17歲以下,另一種是 35歲以下,這些比賽的名次並不是絕對的,但進入決賽圈與否則會體現出鋼琴教學的一個大致水平。有史以來,吉林省的選手在全國大型鋼琴決賽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一些取得好的名次的選手,多是有在北京、上海等地長期學琴的經曆,這無疑表明了吉林省鋼琴整體水平是亟待提高的。而師資水平是鋼琴藝術在東北地區繼續深入發展的關鍵,所以在鋼琴比賽組別的劃分方麵,東北亞國際鋼琴節涵蓋了所有年齡段的選手。既有幼兒組又有中小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同時還包括大學教師各年齡組,為教師的專業提高創造了良好的機會。
4、樂譜、音像產品及樂器展示舉辦鋼琴節無疑為鋼琴相關產業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台,三年當中,相繼有上海音樂、安徽文藝、上海音樂學院等多個出版社和當地新華書店、琴行等,在東北亞國際鋼琴節現場舉辦樂器、圖書、音像產品的展示。不僅為各個經銷單位在東北提供了集中的展示機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銷售業績,也為到會的專業人士、業餘愛好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推動了鋼琴產業的有益發展。
二、東北亞國際鋼琴藝術節的發展特色
東北亞國際鋼琴藝術節之所以在短短的四年內能夠引起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基於其自身發展的幾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