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和股份亂象
公司與產業
作者:蓋亞
眾和股份因傳統主業不振而轉型鋰電,但三年過去,轉型效應不佳。此前的增發募集資金沒有實際投資項目,反而一再轉為補充流動資金。且關聯擔保眾多,大股東和關聯方又一再減持。這樣的公司又擬募資15億元,其行為令投資者擔心。
眾和股份(002070.SZ)是一家主業為紡織行業的企業,但近年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為此,公司積極轉型,嚐試進軍鋰電行業,但一無技術積累,二無先發優勢,進軍鋰電產業的舉措並未有所成效,甚至有被利用來作為利益輸送的嫌疑,而上市公司卻因此而陷入困境,甚至計劃再次融資以補充流動性。
增發募集資金一直被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2015年4月30日,眾和股份發布公告,正式將2010年募集的4.2億元資金中所剩餘的3.2億元全部用於補充流動性,而另外1億元的募集用途本身即為償還銀行貸款。至此,公司第一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所募集資金被全部用於補充流動性,而非產業升級等原先所宣稱的事項。
2009年6月,公司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並最終於2010年6月完成,募集資金4.2億元,其中1.1億元用於年產1320萬米液氨潮交聯整理,2.1億元用於年產2200萬米高檔印染麵料生產設備技術改造項目,1億元用於歸還銀行貸款。公司當時稱其中兩項技改項目均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僅僅一年後的2011年3月,公司發布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專項報告指出,高檔印染麵料的技改項目因規劃用地不符合要求而被迫中止,如此理由,無法讓人信服。
而到了2013年6月,公司公告稱,高檔印染麵料的技改項目因市場環境變化(公司認為紡織麵料行業市場趨冷)而正式取消,並改為將此部分募集資金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2014年4月,公司也正式取消了另外一項年產1320萬米液氨潮交聯整理的技改項目,並於2015年將此部分募集資金用於補充流動性。
也就是說,原計劃的兩項技改項目自募集資金完成起就從未正式實施,且公司數次動用此募集資金用於補充流動性,甚至在2014年曾因違規動用募集資金而被證監會福建監管局下發責令改正的決定,控股股東資金鏈之緊張由此可見一斑。
存在大量擔保行為
公開信息顯示,公司有大量對關聯公司,以及對其子公司的擔保事項。
截至2014年年報,公司累計對外提供擔保餘額為38579.66萬元,擔保餘額占2014年末公司合並報表淨資產的比例45.49% (其中為全資及控股子公司的擔保12237.93萬元,占公司合並報表淨資產的比例為14.43%;對關聯股東福建君合集團有限公司提供擔保26341.73萬元,占公司合並報表淨資產的比例為 31.06%)。公司提供如此巨大金額的擔保,為其埋下深深的隱患。
果然,2015年3月25日,因福建君合集團有限公司一筆借款逾期而引起的訴訟,眾和股份作為擔保人對此償付義務承擔連帶責任而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截至公司半年報發布日,公司仍然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公司大股東也因為眾多個人債務問題而位列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截至公司半年報發布日,大股東許建成仍然有4條失信被執行人事項,而許金和多達11條。
另外,截至2015年半年報發布日,公司共有未決訴訟20條,子公司未決訴訟合計9條,如此多的未決訴訟,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實屬罕見。
主營業務雜亂
公司自2008年以來的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500萬元、5800萬元、8200萬元、6900萬元、3400萬元、3600萬元和虧損170萬元,而2015年半年報顯示其淨利潤為虧損4900萬元。其實此虧損從2014年下半年就能看出端倪,2014年半年報顯示其淨利潤為3400萬元,而到了當年年報就變臉為虧損170萬元。
公司原本的主營業務是紡織印染,2012年通過收購相關企業而進入新能源鋰電產業,但自2012年起,公司的盈利能力卻逐步下降。而事實上,新能源鋰電相關行業在此期間卻有長足發展,即使是在2015年上半年,鋰電池正級材料行業同比也有20%的增長,而公司的鋰電業務卻同比下降29%,從盈利能力來說是大大拖了公司的後腿。
其實,公司本身並無新能源鋰電相關產業的技術積累,2012年鋰電行業也是相當繁榮的時點,公司在此時進入,既沒有技術優勢又沒有先發優勢,反而卻執意在此時通過收購相關公司而進入鋰電行業,令人有種迎合市場熱點的感覺。此種猜測通過觀察其收購對象的實際控製人,以及相關股東在此時點的減持等行為,可以得到一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