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QE誤讀

宏觀

作者:廖宗魁

央行擴大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試點範圍,卻被誤讀成中國QE。它實際隻是央行創新性流動性管理工具之一,而且無法代替降準、降息等傳統工具在當前穩增長的作用。

10月10日,央行的一則擴大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的公告,被一些人解讀成中國版的QE,引起了市場高度關注。好像央行故意不用大家心知肚明的降準、降息手法,而是繞道采取創新的方式變相放水?

央行公告指出,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和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精神,按照2015年人民銀行工作會議要求,人民銀行在前期山東、廣東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形成可複製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陝西、北京、重慶9省(市)推廣試點。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地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對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部分貸款企業進行央行內部評級,將評級結果符合標準的信貸資產納入人民銀行發放再貸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範圍。

近些年,對於央行采取的多樣化貨幣政策工具,由於是非傳統工具,很容易被扣上QE的標簽。當然,一些媒體和市場的QE解讀也說明了,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市場有期盼政策加大放鬆力度的急迫心情。

對於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的推廣,央行明確指出大致包含三個方麵的作用:第一,這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舉措;第二,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靈活性;第三,有助於解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合格抵押品相對不足的問題,引導其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

這似乎和QE扯不上太直接的關係,而且央行顯然更強調這在製度上、框架上的完善作用。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隻要決策層沒有調整廣義貨幣M2增速的目標,再貸款工具本身就隻是一種流動性投放的渠道,不會產生額外的貨幣供應,影響貨幣增速目標。央行創新的流動性管理工具(如SLF、MLF、PSL、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等)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大幅放鬆。

關鍵看貨幣和信貸總量

量化寬鬆的一個本質是,央行通過擴大其資產負債表規模來達到釋放貨幣供給量的作用。

從結果上判斷是不是QE,可以觀察廣義貨幣M2是否大幅度增加。但這一方法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會不準確,因為危機時候,貨幣乘數會大幅下降,即使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大幅增加,基礎貨幣也大幅上升,但M2未必會大幅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美國就是這樣的情況。

所以,判斷央行是否做了QE,更為直接和準確的方法就是看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是否擴大。

和其他一些創新性工具(SLF、MLF、PSL)一樣,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也有利於更精準的定向寬鬆,有利於擴大“三農”和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

汪濤解釋道,目前規模較小的地方性銀行可能缺乏足夠的國債或金融債來通過現有的工具獲取流動性支持。而降準則更多有利於存款較多的大型銀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因而有助於央行更有針對性地將流動性提供給最需要的銀行。這種新的再貸款工具可以引導銀行將貸款投放給“三農”和小微企業等部門。

自從依靠外彙占款投放貨幣的模式發生改變後,央行除了不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外,還創造了很多流動性管理工具來提供基礎貨幣,而再貸款無疑也是提供基礎貨幣的一種途徑。

在歐美,央行都是在傳統貨幣政策山窮水盡之時,才開啟非傳統的量化寬鬆政策。而我們的傳統貨幣政策還有很大空間,為什麼央行卻時常更願意用這些創新性流動性管理工具呢?最直接的原因,體現了央行不願意大水漫灌,不願意強刺激的糾結,仍然受到刺激枷鎖的束縛。另一層原因就是,通過創新性工具能夠到達某些領域的更精準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