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意的哲學藝術(1 / 1)

書畫名家

作者:丁肅清

初夏時節,繁花正開,恰逢“讀書圖新——李印華書法展”舉辦。欣賞藝術是一件快樂事,墨香如花,會賞者乃得以賞心悅目。“善讀書者,要讀到手舞足蹈處,方不落筌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恰時,方不泥跡象。”就是李印華書展裏中一幅,可見他對書之情愫非同一般。李印華的書法技藝何以突飛猛進,可先從其書緣說起。

李印華首先是教授,然後才是一位書法家。另外,李印華還是邢台學院圖書館長,讀書條件自然是得天獨厚。但這還不夠,他又是浙江大學書法專業研究生畢業,牛城唯——位碩士書法家,著有《書法創作方法論》。一般說來,人們做某一件事情,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但李印華不同,對於書法藝術,其然、所以然他都知了。這當然是得力於讀書,他把自己的書展題目定為“讀書圖新”,可窺其匠心所在。他的書展抄有《愛蓮說》《嶽陽樓》,還有《聖教序》《萊根譚》《宋詞治學三境界》,表現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其內心表現可以各異,卻也如梅蘭竹菊,淡雅而不失芬芳、孤傲而不失謙恭。

比較起其他人,我更了解李印華,我們是同事,也是摯友,時常小聚。我辦公室的牆上有一幅書法照片,是四字隸書,“至虛無上”,李印華觀後特意為我又書一幅“靜水深流”。文以載道,字以顯神,人的誌趣、情懷總要以某種符號彰顯。心中能容能恕,人間無是無非。書讀多了,人總是飽滿著氣質和精神,李印華寫起宇來,水也忘了,飯也忘了,是非忘了,世界沒有了,其實,他心裏就是一片海闊天空、雲卷雲舒情誌,“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他的書展裏還有書曾國藩的一幅字,他說他特喜歡這句:“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於功名利祿而言,一切都是浮雲,這大約就是李印華的處世態度。

寫意的哲學藝術,這就是李印華的書法。讀書,多讀書,讀書讀出書之真諦,這至少是從事書法者三個必備,不同層次、不同境界者必有不同之造詣。李印華的本科讀的是哲學係,做教師後又深造於浙大,其讀書涉獵甚廣,按照我對他的理解,其書法不僅僅是書法,而是對中華文化感情的釋放和流露。所以我認為,李印華的書法是文化書法、學者書法。功到自然成,對文化精魂的理解,永遠是書法藝術之精魂。毋庸置疑。於書法家而言,誰對中華文化理解的好,誰肯定就是書法大腕。

如果探究李印華書法的藝術特征,那就是清秀雋美、寬厚大氣,賞其每幅作品,如聞山澗叮咚泉響,如觀潺潺小溪。每一個字都不乏婀娜、不乏剛強、柔中有剛,飽滿鮮活,沒有十足內功者,不可能寫出這般好字。不禁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感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他的每一個字都在展翅飛揚,觀字如人,平時默默寡言的李印華,內心裏的高山大河、密林平川,都在飄逸墨香中一幕幕走過。走過來了,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的鏗鏘腳步。

李印華作品裏有抄唐寅書雞詩一幅:“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李印華書法藝術一鳴驚人,在於他多年的孜孜不倦。牛城邢台曾是詩歌之鄉、散文之鄉,如今正在形成書法之鄉。老一代書法家的書法藝術雄風猶在,新一代書法家又應運而生,他們用實力說話,展現出的魅力風采令人刮目相看。何以為此?或因李印華悟透了明代項穆的《書法雅言》:心為人之帥,心正則人正矣。筆為書之充,筆正則書正矣。書之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