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順堂的“道情”人生(1 / 2)

民間藝術

作者:趙誌勇

趙縣是座曆史文化名城,除了曆史悠久以及所謂“舉足百步,必有文物珍寶”之外,這塊地皮兒上,還衍生、傳承著諸多古老的戲種和曲藝。趙縣道情屬曲藝之一種,隻可惜這麼多年來,我卻從未欣賞過。辛卯端午節前夕,河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趙縣道情成功入選,方知家鄉尚有如此寶貝。

十歲登台唱道情

道情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清朝康熙年間傳至趙縣,單人多角色說唱,器具為筒子和陰陽板,類似現代的評書,以方言土語說唱,地方特色濃鬱。表演道情隻用一桌一凳,不化裝,完全依靠唱本裏曲折的故事情節和高超的演技取勝。

道情,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為詩讚體。宋代後吸收詞牌、曲牌,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難怪祖輩傳言,道情伴奏使用的筒子為張果老的筒子,簡板為藍采和的板子呢。趙縣民間還把張果老尊為說唱道情的祖師爺。傳說張果老雲遊四方時,經常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情,勸化世人。

82歲的李順堂老人,是土生土長的趙縣大寺莊村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趙縣道情”的代表性傳承人,他10歲登台算起,老人唱道情已經超過70個年頭。

民國年問,大寺莊村裏盛行唱道’隋,這個不到兩千人的村子就有潘老平、高小彎、高慶路、高青海等出名的藝人不下10位,每到農閑時節,場院裏、梨園裏,到處能聽到道情的鼓板聲。才十幾歲的李順堂,受村風熏陶,十分喜歡說唱。凡有唱道情的地方,總能見到他小小的身影。每次看道情藝人表演,那優美動聽的說唱,總令他羨慕不已,遂萌生了學唱道情,靠說唱吃飯的念頭,他自製了漁鼓和簡板,模仿藝人的表演,慢慢整本大套的唱本他背過了好幾本。按李順堂自己的說法,他說唱道情是偷學的。那時,鄰村大安有個戲園子。戲演到中途休息時,這小人兒會爬上台,小大人似地說一段從道情藝人那裏學來的段子,表現出一定的藝術天賦。隆堯藝人張誌忠,是任縣當紅道情藝人常小友的徒弟,他發現了李順堂有說唱天賦,是塊當演員的好材料,對他喜愛有加,就代師收徒,讓他入本門當了徒弟。

李順堂不識字,他表演的傳統曲,全靠口傳心記。《呂洞賓戲牡丹》《客店醉酒》《嶽陽弄鶴》《湘子渡林英》《韓湘子上壽》《封神榜》《西廂記》等是他的拿手好戲。除此之外,還有結合民間故事傳說改編的劇目《劉公案》《響馬傳》《九曲還陽傳》《山東劍》等。解放後,李順堂配合當時形勢,排練了《兄妹開荒》血淚仇》《王秀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

鼓板聲裏度春秋

芒種時節的趙縣,田疇裏小麥一片金黃,豐收在望。沿著新南路東行麥田漸少,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成片的梨樹林。梨農正忙著為梨果套袋、噴施農藥。謝莊鄉的領導聽說我們要采訪李順堂老人,特地派車把我們接到離城區25公裏開外的大寺莊村。鄉黨委書記孫獻軍說:“大寺莊道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家都十分高興,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保護好,傳承好,不能讓這寶貝在我們手裏失傳。”

在鄉幹部指點下,我們在大寺莊村見到了李順堂老人。李老是個白白淨淨的瘦老頭兒,身板十分硬朗,滿口牙齒全部下崗了,可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老人是個閑不住的人,常年喂養幾隻羊,他每天早晨五點鍾準時起床,到梨樹地裏揀拾風落梨、割草,回家喂羊。村上人說,老人喂的羊很胖,賽過肥豬。老人說:“我壯實著呢,一頓還能夠喝下去半斤酒。”

見到李順堂老人時,他還不知道趙縣道情已經被列入省級非遺了。他說,我不大懂什麼非遺不非遺,隻要鄉親們喜歡,我就唱。

當提出讓老人為我們演示一番時,老人咧開一口沒牙的嘴笑了:“這不難,想聽哪段吧。咱先來段《反勸正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