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建霞:人生遠比電影更精彩(1 / 1)

專題

作者:孫達文

2010年,電影《大孝兒媳》讓千萬觀眾流下感動的熱淚。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風華正茂的年輕女子捐肝救公爹的感人事跡。優秀的文藝作品從來都是來源於生活,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主人公在我們的生活中確有其人,那就是行唐縣的張建霞。

1982年出生的張建霞,本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她唯一的身份就是河北省行唐縣龍州鎮西關村村民,與丈夫育有一子,經營著一家旅館,日子過得平靜而幸福。但是2007年的4月,張建霞的家裏發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大事。經過這件大事,張建霞擁有了“全國道德模範”“感動河北十大人物”“河北十大孝心人物”“石家莊文明公民標兵”“三八紅旗手”等一係列的榮譽。當然,我們關注的不是這些榮譽,而是這些榮譽背後感天動地的大愛故事,是小女子張建霞不同尋常的選擇和付出。

那年春天,張建霞的公公被醫院確診為早期肝癌。這對一個幸福安定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為了給公公治病,張建霞和丈夫領著公公去了北京301醫院,醫生告訴他們,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肝移植,但要等待有配型合適的肝源。

大家商議著用家人的肝髒為老人做肝移植手術。老人的血型是O型,但建霞的婆婆、丈夫和小叔子的血型都是A型,有心捐獻,卻不能,這可難住了善良的一家人。

就在一家人因肝源問題一籌奠展時,平時連說話都柔聲細語的建霞卻勇敢地瞞著家人做了化驗,在確定能為公公做肝移植時,她平靜而堅決地對丈夫和婆婆說:“用我的,我是O型血。”

婆婆當時就掉了淚:“建霞,你有這個心我就知足了,怎麼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隻有你一個閨女,孩子還小,你要有個好歹咱家可怎麼過?你父母怎麼活?不行!”

公公也堅決地搖頭:“不行,天底下沒有這樣的事,寧可不洽了,回家等死,也不能讓兒媳婦捐肝。”建霞勸說:“爹、娘,別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輕,恢複起來也快,你們不同意,就是不把我當自家人。如果因為沒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給爹捐卻沒捐,一輩子也不會心安的。”

在張建霞的堅持下,為公公捐獻肝髒的手術方案定了下來,醫生嚴肅地告訴建霞需要移植她三分之二的肝髒。在醫生的努力下,肝移植手術取得了成功。

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用自己感天動地的行動,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建霞平靜地說:“我的公公當時才51歲,日子還長,得了這種病,如果有一線希望,我們做晚輩的也應該盡力去嚐試一下。我愛我的丈夫,愛這個家,我不希望這個家有一點缺失。丈夫的父親也就是我的父親。公公得了病,丈夫有心無力,就讓我替丈夫盡了這份孝心吧。這也算是上天給我這個做兒媳的一個孝敬長輩的機會吧。”一番樸實卻充滿真情的話語,道出了一個普通農家女的博大胸懷。

這件在張建霞看來也許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不脛而走,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大孝兒媳獻肝救公爹”的事跡感動了千萬老百姓,也引起了電影工作者的注意。一部《大孝兒媳》將建霞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她的大孝精神也得到了更深遠的傳播。

然而,這個善良的女子的生活,遠遠不是一部電影所能概括的。善良,愛,仁義,誠信等等這樣的詞語,就是從她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關鍵詞。

從事旅館經營的張建霞,幾年間拾到十幾部手機、現金5萬多元,還有一塊價值2000餘元的手表,全部歸還失主。

手術後不久,一次到北京301醫院複查時,她在醫院撿到一個皮包,裏麵有身份證,銀行卡及1萬多元現金。她不顧身體虛弱,堅持在原地站了近40分鍾才等到失主,完璧歸趙。

談起最近的生活,建霞說。手術後出血過多,身體恢複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恢複期間還有一些並發症,但是幸虧發現及時,沒有什麼太大影響,不過也是受罪不少。說起今後的打算,建霞說,小叔子要結婚了,她就和丈夫將原來自己經營的旅館轉給小叔子經營,給他們一個自己的事業。“他們剛剛起步,我就幫幫他們。身體的原因吧,也不能幹太多的活。主要就是帶帶孩子,照顧家人。這樣也挺好的。”樸實的話語間是滿臉的幸福與平靜。那純淨的笑容足以讓人感受到這一家人濃濃的愛意與幸福。

一部電影《大孝兒媳》,不過是張建霞生活中那一個閃光點的“階段性總結”,我們相信這個年輕的,內心充滿大愛的農家女子,她未來的生活要遠比一部電影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