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創新之城(2 / 3)

目前,常州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20家,認定民營科技企業6800家,數量列江蘇省第三。企業創新意識不斷增強,研發投入不斷加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的比重達到8%甚至10%以上。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取得成效,常州擁有“兩站三中心”等企業研發機構914家,其中國家級30家、省級437家,省級外資研發機構78家,企業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績效評估優秀項目列全省第一。常州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93.3%以上。常州擁有一大批在國內外具有領先地位的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中簡科技實現了T700碳纖維批量生產。恒立高壓油缸繼在國內率先實現高壓油缸產業化後,又投資36億元,建設高壓液壓泵閥和馬達產業基地。

常州國家高新區在新能源、文化創意、生物醫藥等領域富有競爭優勢。武進國家高新區在機器人和高端裝備、LED等領域形成集聚規模。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是北京與江蘇共建的第一個京外合作基地。西太湖科技園以石墨烯為突破發展新材料,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其孵化的二維碳素公司成功研製投產國內首條年產3萬平米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生產線,第六元素公司成功投產國內最大規模年產100噸石墨烯粉體生產線,碳元科技公司2013年銷售收入和利潤均比上年翻一番,分別達到2.5億元和1億元。

另外,通過推進科技國際化,麵向英國、以色列、德國、荷蘭、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國家和地區,以形式多樣的方式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先後引進建設了國家醫療器械國際創新園(常州西太湖以色列科技園)、中德創新園、中以國際企業孵化器(三晶——施拉特孵化器)、常州中英科技橋(專門從事生物醫藥類的英國技術轉移合作)、牛津大學ISIS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中以科技合作中心、中德創新中心、中俄中心等。

2010年以來,常州共有53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獲得國家、江蘇省重點經費支持,金額名列全省前茅。

常州已經建成國家級孵化器12家,省級孵化器22家,省級加速器2家。孵化、加速麵積累計達600萬平方米,列江蘇第三,累計入駐企業4900多家。近三年,通過創業、孵化培育成為規模以上企業200多家,天晟新材料、亞瑪頓光伏、維爾利環保、裕興薄膜等一批新興產業企業成功上市。

近三年來,常州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常州榮獲國家級科技獎項10項,萬人專利申請量88.98件,其中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38.85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0.21件。全市引進和建成了20家重點公共產業創新平台,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中科院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學常州研究院入選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首批14個研究所,被省政協副主席、省政府黨組成員徐南平院士譽為江蘇省引進外來創新資源最成功、最有成效的兩個創新平台。西南交大常州軌道交通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院、中科院常州科學與藝術融合研究中心等7家機構成為江蘇省產學研聯合重大創新載體,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江南現代工業研究院成為江蘇省產業研究院,江蘇中科院智能科學技術應用研究院、浙江大學常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印刷電子產業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台組建成立。全市省級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累計29家。

這幾年常州產學研合作的觸角又延伸到了國外,與德國、荷蘭、以色列、英國、俄羅斯等眾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良好的國際科技合作,共建了1家國際創新園、4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78家江蘇省外資研發機構。成為中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最富成效、最有特色的城市。常州先後實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龍城英才計劃”,引進了1851個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64名,在常州創辦了1000多家科技企業,直接帶動引進3000多項專利成果來常州轉化及產業化。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雷伊·鮑曼等10家外籍院士工作站落戶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