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大學如何培養精英:因材施教(2 / 2)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曾讓這位本科生代表學校出席全美數學專業會議,並推薦她當選為全美最優秀的4位本科生之一。她申請博士時,不但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頓、斯坦福等頂尖名校都發出了offer,還競相開出條件來“爭搶”她:斯坦福提供雙程機票邀請她來校參觀;麻省理工通知她已經為她留好了貼有她名字的獨立辦公室;哈佛開出的條件是,進校以後隻需要在法語、德語和俄語任選一門學習,不需要參加博士生資格考試,可直接進入課題研究。最後哈佛的誠意打動了她。

第三位是學非營利組織管理專業的女生,大二暑假到華盛頓特區實習,投了好幾份簡曆,收到的回複都是“崗位已滿”。她沒有放棄,而是針對這幾個公司計劃實施的項目,精心設計出自己的配套項目,並通過寫郵件、打電話的方式與對方公司反複交流。其中一家聽取了她的陳述後,非常滿意,當即拍板為她特設一個項目,由她親自主持。完成實習回到北京後,她的經曆又打動了一位某國駐華大使的夫人,於是她被邀請去這位大使夫人的國家參觀考察。

第四位是一個在美國著名文理學院學習政治和經濟雙專業的小姑娘。大三的時候,作為留學生的她努力爭取到去牛津大學做交換生的機會,期間她注冊了一門課叫“計量政治學”,但這門課隻有她一個人選,所在的學院問她可不可以取消,但是這個姑娘說:“這門課對我很重要,要是這學期排不上,可能就要錯失機會了。”於是校方馬上答應為她開這門課,而且安排兩位教授每人半個學期,“一對一”給她上課。如果是在中國大學,一個研究生的課程如果注冊的人數不夠多,估計是要被取消的,何況是本科生呢。

從上麵四段留學經曆來看,美國大學的教育是非常個性化的,隻要學生夠優秀,他們可以為其提供所需的一切教育資源,但這也要求學生要有極強的自主性、追求卓越的理念以及永不放棄的韌性。

其實這種事例在美國並不少見,有句話叫做“機會隻給有準備的人”,正因為這些優秀的學生懂得利用美國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所以不管是學習理科的學生還是學習文科的學生,隻要敢想敢做,那麼成為未來的精英便指日可待了。

美國的教育旨在培養能夠改變未來世界的領袖,教育讓這些未來精英擁有價值觀念、社會理想、對未來的遠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等,因此采取因材施教這一方式,針對每一個優秀學生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資源。

所以,90後中國留學生去美國讀本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這種因材施教的精英教育方式,積極主動地去追求和利用美國大學資源,努力將自己培養成為未來社會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