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如何培養精英:因材施教
專欄
作者:李嘉玉
美國的公民教育主要是培養他們本國公民的,和留學生沒太大關係,隻需簡單了解即可:美國的公民教育不僅強調政治概念和道德原則,而且還非常注重公民社會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品性的傳授與訓練,致力於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無論從美國學校的課程設置還是從美國中小學公民課程的目標來看,美國的公民教育充分體現了對公民整體素質提升的追求與重視。
去美國的留學生肯定不能僅僅滿足於接受這種基礎教育,就目前來看,中國學生出國更多是為了被培養成有用之才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派出去200多萬留學生,這些學生總的來說都能歸類為有用之才。
無論在金融、工程或是理科方麵,很多留學生都為美國社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勞動力,特別是在國內讀完本科再去美國讀研的這些學生中,很多畢業後留了下來成為了美國社會財富的真正創造者,不過他們中的大部分並不能算是各個領域的精英,隻能劃分到美國社會的中產階級當中。如今90後也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到美國去學理工科,他們即使進入到美國前30的名校也仍然在學這些實用的技術,畢業後不僅獲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也實現了在美國生存下來的願望。
本篇文章重點闡述的則是美國大學的精英教育:美國頂尖的二三十所私立大學中(包括一批文理學院),它們被美國人視為培養精英的頂級殿堂。這些院校招收的本土學生的總數隻占美國應屆畢業生比例的百分之二。雖然不是說就讀這樣的大學就一定能成為精英,但是人們普遍認為這類學校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社會的支配力量:很多議員、法官、教授、民選領袖都來自這些院校。他們把學習到的理念、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法貫徹在日常工作中,使社會在穩定和發展中維持一種平衡。
那麼這些美國大學是如何通過因材施教培養社會精英的,從以下四個留學生的真實事例中,或許可以一窺其中的奧秘所在。
第一位學生是2006年從北京到美國去讀高中的,在某著名寄宿學校讀了兩年後,順利進入耶魯學習。有了寄宿高中的磨練,她在大一大二學習得很輕鬆,但在進入大三時,專業的選擇卻讓她絞盡腦汁:正如很多中國學生一樣,她擅長的是數學,但耶魯大學濃鬱的人文和藝術氛圍熏陶、啟迪、召喚著她,讓她最終選擇了偏向文科的專業。畢業後,她成為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著世界。
第二位是來自沈陽的理科生。她在遼寧省實驗中學讀高中時就是學校的傳奇人物,連跳三級,16歲就考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係。大二的時候,她前往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學習,將高維代數拓撲學作為研究方向。她的父母都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母親是大學數學係的教授,而女兒大二選的這門課就連她父母都看不懂,可見這門課的難度之高。
伊利諾伊大學是老牌公立研究型大學,數學專業實力雄厚,麵對如此優秀的本科生,學校的數學係主任親自給這個本科生上課,每周與她見一次麵,討論問題,而對自己帶的博士生,也隻能做到每兩周見一次。於是,這個女生在大學本科階段就修滿了數學專業博士生的課程,修讀的學分相當於三個本科專業畢業生需要的學分。大四時,係主任對這位愛徒說:“該學的(專業)課程你都學完了,後麵你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