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大豆進出口貿易失衡的影響因素探析(3 / 3)

(一)政府應通過加強宏觀調控為大豆產業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要改善我國大豆行業被外資壟斷的不公平的競爭環境,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在對待外資方麵,對於要進入大豆壓榨行業的外資,政府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在法律層麵上,政府要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反壟斷法,為抑製外資壟斷我國大豆行業設定法律依據。在政策層麵上,政府要對本國大豆企業加強引導,緩解並避免本國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同時要大力扶持本國大中型大豆壓榨企業,在貸款、稅收等方麵給予優惠,對有潛力建立獨立產業鏈條的大豆壓榨企業要給予重點支持。

(二)加強科技攻關,改良大豆品種或培育大豆新品種

中國大豆要提高單產水平就要改良大豆品種或培育大豆新品種。政府要整合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科研力量,加大對大豆研發的投入,加強科技攻關,充分利用我國大豆品種齊全的優勢,有針對性地改良大豆品種。對於已經研發出來的高科技豆種,國家應積極鼓勵種植,不應該限製播種。

針對我國大豆受鹽堿、幹旱影響嚴重的問題,培育抗鹽堿、抗旱的大豆品種;針對我國大豆含油率低的缺點,培育含油率高的專用品種;針對消費者看重我國國產大豆中的異黃酮、蛋白質和卵磷脂的特點,培育出異黃酮、蛋白質等含量高的大豆品種。除了改良大豆品種完善我國大豆品種體係,政府還要完善大豆科研成果推廣體係,如建立大豆協會或合作社,通過協會或合作社推廣最新的大豆科研成果,提高科技對大豆生產的貢獻。

(三)國家應對大豆產業出台完備的補貼政策

要改變我國大豆的困境,國家應對大豆的種植、收購、加工、進口等環節給予補貼。

在大豆種植環節,國家應對良種進行補貼,鼓勵豆農采用大豆新品種。同時要完善農資補貼政策,降低大豆生產成本。建議在農業直補過程中,對大豆種植的農戶執行“特殊補貼”,使大豆主產區的大豆種植農戶不至於因種植大豆而收入減少,因此,國家應盡早出台政策以鼓勵豆農的生產積極性。

在大豆收購環節,大豆國家儲備收購政策並沒有真正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針對收購大豆標準嚴格的問題,國家應該降低大豆收購標準,如降低對大豆破損、水分和雜質的要求標準,提高大豆儲備水平,這樣可以使豆農既可以得到相應的補貼又可以靈活應對國際大豆價格的波動。

在大豆加工環節,對我國國產大豆精深加工的企業,國家應給予稅收或貸款等方麵的優惠。

在大豆進口環節,國家應製定嚴格的轉基因大豆進口標準,加強對轉基因技術的攻關,嚴格檢驗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質量,對於存在安全隱患的轉基因大豆要堅決禁止進口。

(四)建立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地理標誌

地理標誌用來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說明該商品的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是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的。

由於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存在爭議,日本、韓國和歐洲各國對轉基因大豆持反對態度,而偏好我國產的非轉基因大豆。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的生產國,應建立中國特殊的非轉基因大豆地理標誌,以彰顯中國在非轉基因大豆領域的地位,樹立中國非轉基因的大豆品牌。國家應在東北及黃、淮海大豆主產區設立非轉基因保護區,以保護我國非轉基因大豆品種。

(五)充分利用WTO綠箱政策,保護中國大豆產業的發展

中國作為WTO成員,既要遵守WTO的規定,又要充分利用WTO賦予的權利。我國政府要充分利用WTO的綠箱政策,如對大豆推廣谘詢提供服務,促進大豆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大豆公共儲備、支持大豆結構調整、對大豆生產者的直接支付等。政府還可以考慮使用藍箱政策,根據豆農種植大豆的麵積進行直接補貼。

中國大豆產業正麵臨嚴重的危機,“進出口貿易失衡”、“外資企業壟斷”、“大豆產業危機”等諸多問題急需解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早日出台政策,逐步提高大豆產品的競爭力,提升大豆生產加工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大豆產業的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進而提高中國的國家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馬增林.黑龍江大豆產業發展問題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2.

[2] 倪洪興,王占祿,劉武兵.開放條件下我國大豆產業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12(8).

[3] 王旎,王恩學,閆德華.開放戰略下中國大豆產業的困境與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2).

[4] 於琳琳,張春河.論我國大豆產業安全問題及對策[J].價值工程,2009(2).

[5] 王雪盡.我國大豆產業的危機及對策[J].經濟問題,2010(1)

[6] 許歡.我國大豆進口貿易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