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大豆進出口貿易失衡的影響因素探析(2 / 3)

(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對大豆及豆製品需求量增加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的食物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主糧(玉米、水稻、小麥)的消費需求逐年減少,而對肉蛋奶及植物油的需求量逐年增高。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糧食消費量為82.31千克,肉蛋奶消費量為46.65千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為8.16千克;2011年糧食消費量為80.71千克,肉蛋奶消費量為59千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為9.26千克。2000-2011中國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肉蛋奶消費量約增加了27%,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約增加了14%。畜產品及植物油消費市場的擴大促進了我國畜牧業和飼料行業的高速發展,畜牧業和飼料行業的發展增加了對豆粕的需求,進而引起了大豆壓榨行業的擴張。2000年中國大豆壓榨需求量為1890萬噸,之後逐年增加,2012年為6088萬噸,增加了約220%。飼料需求量從2000年的158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185萬噸,增加了約18%。中國大豆壓榨行業迅猛發展,但是國內大豆供給量少,2010年中國大豆產量為1508萬噸,2011年降為1449萬噸,2012年又降至1290萬噸,大豆供需嚴重不平衡導致我國大豆進口貿易快速發展。

中國大豆中的蛋白、卵磷脂和異黃酮等物質對人體有保健作用,人們更加注重綠色、健康的生活品質,大豆需求的增加便越來越明顯。根據FAO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大豆人均消費量為3.7千克/年,而日本為7.8千克/年,這表明我國人均大豆消費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國內有限的大豆供給更加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大豆需求,大量進口國外的轉基因大豆的狀況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得到改變。

(三)國外轉基因大豆價格低、含油率高,更適合大豆壓榨;國產大豆在成本和質量上缺乏競爭優勢,受到國內外市場排擠

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國由於大豆的單產水平高且種植規模大,具備規模經濟效益,大豆的生產成本較低,加之上述國家對大豆種植進行了大量的補貼,使其大豆種植比國產大豆更具有價格優勢,國產大豆在國內壓榨行業缺乏競爭優勢。2011年美國每英畝大豆的總成本為396.7美元,相當於422.19元/畝,而同期中國大豆總成本為488.77元/畝,國產大豆每畝總成本比美國高60多元。美國有完備且高額的大豆補貼政策,其大豆補貼政策包括直接補貼和一般性服務支持,其中直接補貼對大豆貿易影響最為嚴重。美國大豆直接補貼包含市場營銷貸款補貼、貸款差價補貼、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2008-2012年美國大豆直接補貼率為0.44美元/蒲式耳,2010-2012年反周期補貼率為0.56美元/蒲式耳,且2008年美國農業法案規定大豆享有無追索權貸款,2008-2012大豆貸款利率為5美元/蒲式耳。低成本和高補貼使美國大豆價格具有競爭優勢,2012年1-8月份我國進口大豆的平均單價約為3700元/噸,而國產大豆約為4200元/噸。

大豆壓榨行業主要考慮的是大豆的出油率和生產豆粕的數量。美國大豆的出油率一般為19%,巴西可達到21%,阿根廷為20%,而中國大豆的出油率僅為17%。國外轉基因大豆含油率高且價格水平低,所以大豆壓榨企業更青睞國外大豆。中國大豆蛋白質含量較高,“東農42”大豆蛋白質含量可達46%,然而我國長期的小農模式的大豆生產方式造成了大豆混種、混收、混儲的局麵使大豆蛋白質含量降低,國產大豆出口市場逐步縮小。

(四)中國大豆、豆油及豆粕進口關稅低,進一步刺激了中國大豆的進口貿易

1996年以前,中國大豆進口關稅為114%,且有嚴格的關稅配額管製,超過配額要征收高額關稅;入世前夕的2000年,中國大豆進口關稅下降為3%,且取消了關稅配額限製;2007年10月,中國大豆進口關稅調低為1%,一年之後關稅又恢複到了3%。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前,中國豆油實行配額管理,配額內關稅為13%;2001年至2005年,中國豆油配額由580萬噸增加到800萬噸,且配額內關稅下降為9%;2006年之後,中國豆油隻征收9%的關稅,取消了關稅配額管理。

2001年至2005年,中國豆粕進口關稅為5%,且要擴大關稅配額;2006年之後,中國豆粕進口關稅為3%,且取消了關稅配額管製。

大豆、豆油及豆粕的低關稅、無關稅配額管理降低了進口大豆的門檻,促使中國大豆進口數量激增。

三、緩解中國大豆進出口貿易失衡的措施與建議

中國國內大豆種植積極性低,國外轉基因大豆對我國大豆衝擊嚴重。大豆對外依存度高,嚴重威脅了中國大豆的產業安全,為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麵,我們應做好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