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齊勇若一 通權達變(2 / 2)

孫子:

“君命有所不受”。《九變篇》

有的君主命令可以不予接受。

“君命”之所以可以“有所不受”,這是因為戰爭態勢瞬息萬變,當作戰的實際情況不利於執行君主的命令時,則可以不予接受。孫子的這一主張,表明了孫子對戰爭規律認識的深刻,體現了孫子因敵而製勝思想的完整。孫子教導人們對有利於軍事、有益於人民和國家的命令,必須絕對服從;對無益於軍事、有害於人民和國家的命令,則不宜拘泥常法而一律接受。如果老板的命令不適合於當時瞬息萬變的軍事情況,執行者若能臨事適變,從宜行權,這不但不算是違抗命令,而且是通權達變,積極而靈活地完成了老板所賦予的任務。

一天早晨,年輕的電報收發員卡納奇來到辦公室的時候,得知由於一輛被撞毀的車身阻塞了路線,鐵路運輸已陷入大亂,最糟的是鐵路分段長司各脫恰又不在。卡納奇將如何處理呢?按照條例,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司各脫的到來。因為隻有鐵路分段長才有權發調車令,別人幹了便會受到處分或者革職。堵車的情況仍在繼續惡化,貨車全部停滯,載客快車也因此而誤點。卡納奇顧不得許多了,他毅然破壞了鐵路最嚴格的規則中的一條,發出了調車集合電報,上麵簽著司各脫的名。等司各脫到來的時候,阻塞的鐵路已暢通,一切都順利如常。司各脫非常驚訝,但是他什麼話也沒有說。不久,卡納奇升任為司各脫的私人秘書。卡納奇二十四歲的時候,便升任這一段鐵路的分段長。

這就是“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執行者隻知道一味地服從命令,甚至出征在外,相距千裏,還要大事小事一一請示老板之後再行動,那就難免貽誤戰機,甚至帶來災禍。

孫子在《地形篇》中指出: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必罪,惟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遵照戰爭規律分析,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說不打,堅決打也是可以的;遵照戰爭規律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說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進不企求戰勝的名聲,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隻求保全民眾符合國君的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由此可見,“利合於主”是“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

孫子: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字麵上論述的固為用兵法則,字骨裏洋溢的卻是管理思想。老板要從中汲取現代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