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難忘的夏天,而立之年的李曉華實實在在地嚐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商業敏感和決策能力充滿了信心。
這個夏天他淨賺了十幾萬元。
秋風乍起,北方寒冷,冷飲機終於可以休息了。李曉華心思又活了起來,他想:今年在北戴河獨領風騷的冷飲機,明年肯定不會那麼新鮮了,於是他決定改弦更張,另辟蹊徑,準備將冷飲機賣掉。
當地的合作夥伴聽說李曉華的冷飲機要出手,急忙找到李曉華說:“我願出一萬元買下。”李曉華卻用原價將冷飲機賣給了合作夥伴。
敏銳的李曉華又一次感悟到,物質生活的改善,必然喚醒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長期處於“極左”禁錮中,看膩了樣板戲的中國人,渴望著多姿多彩的文化娛樂。這正給娛樂活動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於是,他利用手上這筆“原始積累”幹起了一項從未有人涉足的新買賣,購買了大屏幕投影機,在秦皇島做起了放錄像的生意。據說當年河北省僅此一企業,改革開放之初的人們禁不住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的誘惑,就像前一年北戴河排隊買冷飲一樣,排隊買錄像門票成了當地一大景觀。人們擠破腦袋也要進去看一看,二塊錢一張的門票,有時被炒到十元。
1984年,當中國大陸上眾多的人正爭當“萬元戶”時,李曉華已經是一位百萬元的“大款”了。
大智慧者往往見人所未見,憑著敏感的直覺,李曉華感覺機會即將來臨。
李曉華在一個偶然的場合結識了一位忘年之交,他就是原北京市一商局副局長宋學進。宋學進鼓勵他說:“要學做大生意,應該出國去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虛心向外國人學習經商之道。要有誌氣成為中國的大老板、愛國的老板,將來為國為民效勞。”
宋學進一席肺腑之言使李曉華茅塞頓開。1985年底,年已34歲的李曉華毅然告別嬌妻幼子,東渡扶桑。他一麵在東京國際學院學習,一麵在中華料理店刷盤子,又到日本商社打工,留心學習日本的經營之道。
有一天,他無意中發現老板桌上的報紙有條不起眼的新聞,“中國生產的‘101’毛發再生精在日本價格一路上揚。”憑著敏感的直覺,李曉華感覺到機會即將來臨,他立即返回國內。數日後,北京“101”毛發再生精廠門前來了位中年漢子,他走到門房前打聽道:“我想買‘101’,在哪裏辦手續?”
門衛告訴他:“一年以後再來吧。”第二天,這漢子又來到“101”毛發再生精廠,被門衛放進去了。他找到銷售科,一個辦事員接待了他。他說明來意,接待人員仍然告訴他:“一年以後再來吧。”
第三天,一輛當時京城尚不多見的新款式奔馳280直駛進“101”廠大門:“海外華僑李曉華先生慕名來訪。”
於是,西裝革履的李曉華被禮貌地讓進會客室。談不多時,李曉華了解到“101”廠職工上下班和老板公務活動缺少交通工具時,便說:“隻要貴廠在一個月後供應我‘101’,我捐贈一輛客車和一輛小轎車。”
協議在廠企業的滿意中達成了,從此,李曉華便與“101”結成了生意夥伴,並成為“101”毛發再生精在日本的經銷代理商。
李曉華回到日本後,對市場進行了精心策劃。在他的策劃下,“101”成了日本紅極一時的極品。一年以後,李曉華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這不僅給李曉華帶來豐厚的收益,而且也成了他事業的重大轉折點。李曉華語重心長地說:“在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趙章光先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1989年夏天“六四風波”之後,從日本來到香港的李曉華看到一些有錢人紛紛忙於移民,悲觀的論調使香港的地價猛跌。當時香港許多新建住宅以低於平時許多的價格出售,到處貼滿了出售舊樓的廣告,心理承受不足的老板們則紛紛將手中的物業以“跳樓價”拋售。
一時間,房地產價格一跌再跌,許多香港房地產商對中國大陸的形勢吃不準,不敢貿然吃進。一直關注著國家形勢的李曉華再一次看準了這個商機,他認為作為一個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國,中國決不會在一些國家的製裁聲中倒下。以中國的實力,經濟形勢一定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於是他力排眾議,果斷投入大量資金,大批收購低於平時售價的樓宇。他相信,風雨過後,定是朗朗晴天。
不到半年,正如李曉華所料,形勢果然發生變化:中國局勢穩定,對外開放政策不變,“一國兩製”方針不變。於是,許多離港居民陸續返港,香港房地產價格驟然上升。
李曉華見時機成熟,全部拋出。這場漂亮的“房地產之戰”成了他商戰中的經典之作,同時也使他躋身於億萬富翁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