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為什麼百事可樂能在短時間內撼動可口可樂的霸主地位,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問題2:在商業競爭中,什麼是我們的優勢?
可樂的超級戰爭
20世紀20年代,在全球飲料市場上,可口可樂根本沒有競爭者。可口可樂公司所要麵對的唯一利潤增長點是擴大消費者對於飲料的消費量。1919年,可口可樂的人均消費量為2.4加侖(美製1加侖相當於3.8升左右)。1929年,這個數字增長到3.3加侖。眾所周知的是,百事可樂從誕生起就從未放棄與可口可樂的市場競爭。
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到來,給了可口可樂的競爭對手——特別是百事可樂(Pepsi-Cola)和皇冠可樂(Royal Crown)脫穎而出的機會。其原因在於價格,可口可樂每瓶容量為6.5盎司(約為184毫升),而百事可樂每瓶的容量為12盎司,雖然容量相差接近一倍,兩者的價錢卻相同。
1934年,百事可樂就意識到“薄利多銷”是個好路子。如果產品的價格不變,增加容量,銷量一定能夠有所突破。不過這個想法直到1939年,沃爾特·麥克上任後才付諸行動。百事可樂以無線廣播為媒介,模仿傳統的英國狩獵歌曲《約翰·皮》做了廣告:
“百事可樂打中了獵物,
足有12盎司,真不錯。
5分錢能買兩份貨,
百事可樂是您的選擇。”
這個別出心裁的策略很快得到了年輕人的喜歡,他們總需要更多的糖果和可樂,同樣的價格,當然越多越好。百事可樂的經營策略和宣傳使可口可樂不得不麵臨多重壓力,他們不可能增加飲料瓶容量,因為容量為6.5盎司的飲料瓶都是現成的,降價也不可行,因為可口可樂在市場上還有價值百萬的軟飲料機。並且,在1939年,可口可樂的廣告費為1 500萬美元,百事可樂卻隻付出了60萬美元。宣傳成本的增加讓可口可樂公司的壓力越來越大。
利用每一個契機,百事可樂不斷地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百事可樂超過了皇冠可樂和“裴珀博士”可樂,成為僅次於可口可樂的第二大可樂飲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物資緊缺,經濟形勢對百事可樂非常不利,隨著食糖價格的提高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百事可樂的價格不得不隨之提升,每瓶百事可樂漲到6美分,後來又漲到了7美分。廣告宣傳也從“5分錢買兩份貨”變成了“兩分貨,質更優”。百事可樂再接再厲,在包裝上更加賣力,以其更大的包裝瓶為特色,將消費重點從自動販售機和冷飲櫃的公眾消費群體轉移到家庭和個人消費領域。百事可樂把銷售重心放在超市,麵向整個市場宣傳,新的廣告詞是“友好和睦”。
在20世紀50年代,可口可樂以5:1的市場優勢領先於百事可樂,但到了60年代,百事可樂就將二者的差距縮小到了2.5:1.1954年,可口可樂的銷售額下降了3%,百事可樂的銷售額卻上升了12%。
可口可樂不會坐以待斃。1955年,隨著可口可樂的存貨售空,精美的瓶子不再被人們看重,可口可樂發動了改革,推出了容量分別為10、12和26盎司的飲料包裝,6.5盎司的可口可樂商標和瓶子成為曆史。
為了更直觀的迎戰百事可樂,可口可樂每年都更換新的廣告詞。1956年,可口可樂的廣告詞是“質量好,口味佳”,1957年是“美味的標誌”,1958年是“可口可樂口味清涼爽口”,1959年是“絕對清爽”。這些廣告詞的變化雖然多,但從另一方麵也表明了可口可樂公司在廣告宣傳上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可口可樂並不知道自己應該樹立怎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