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融資及其商業模式構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美國出現了眾籌(Crowdfunding)這一新興融資模式。眾籌的概念來源於眾包(Crowdsouring)和微型金融(Micro-finance),目前理論界普遍接受Ethan Mollick(2013)的對眾籌的定義:融資者不需通過傳統的財務投資人,直接借助互聯網平台,向數量廣泛的的投資者尋求融資,每個投資者以相對較小的額度提供資金支持,從而獲得實物或股權回報的商業模式。按回報形式的不同,可將眾籌分為四類:捐贈類眾籌、預購類眾籌、債權類眾籌和股權類眾籌。2012年,美國JOBS法案首次從國家層麵承認了眾籌的合法性。借助於網絡平台,眾籌這種可以節約融資成本和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融資方式一經問世就得到了追捧。
眾籌融資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有項目發起人(籌資人)、公眾(出資人)和中介機構(眾籌平台)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借助網絡平台,創意者或者小微企業項目籌資人在眾籌網站上建立自己的頁麵,向出資人介紹項目情況,並設定項目融資目標與期限,籌資人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融資目標。若在期限內達到目標金額,則籌資成功,籌資人可提取資金,並將項目實施成果反饋給出資人。眾籌平台從所籌資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作為收益;若在期限內未達到募資金額,融資者無法提取資金,所籌資金將被眾籌平台退回至出資人,項目發起人則需開始新一輪籌資活動或宣告籌資失敗。
眾籌模式於2011年進入中國,經過近三年的摸索和實踐,已獲得了實質性的發展。比如,國產動畫片《大魚·海棠》、《十萬個冷笑話》通過“點名時間”(國內第一家眾籌網站)分別籌集到了158萬和137萬的資金。2013年上線的綜合性眾籌平台—眾籌網,創立一年以來,已經發布眾籌項目超過4200個,累計融資達到4600萬元(2014年9月30日數據)。但與美國相比,眾籌融資模式在國內不僅還鮮為人知,而且將遇到更大阻力,很可能被當做非法集資。在實際運作中,由於國內法律的限製,眾籌項目發起方通常給予資助者以未來產品、衍生產品等回報,這些產品的上市價格往往高於客戶的支持資金,以此吸引更多客戶資助。
眾籌融資對中小企業的優勢作用
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中小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融資困難進一步加劇。即使危機後美國采取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但銀行業的惜貸行為使大量中小企業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眾籌融資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新型融資模式,對中小企業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一)降低融資門檻,化解融資難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以商業銀行和民間借貸為主。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為降低放貸風險,往往對中小企業設立較高的融資門檻:對企業資產規模、營業收入、企業信用、貸款額度與期限等方麵做出嚴格要求,導致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足額貸款。民間借貸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融資難問題,但其高利率與高風險讓中小企業苦不堪言。相比之下,眾籌融資門檻要低很多。中小企業隻需要在眾籌平台上提供項目創意、可行性、風險等信息即可,待通過審核後就可以在網絡平台上向公眾融資。
(二)降低融資成本,化解融資貴問題
據《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2013》調查數據顯示,59.4%的小微企業表示其融資成本在5%-10%,40.6%的小微企業表示融資成本超過10%。在中小企業的負債數據中,絕大部分都不是來自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而是“影子銀行係統”的信托、乃至各種其他類型的高利率借貸。即使有些中小企業能有幸獲得國有銀行貸款,各種形式的風險溢價也相當沉重,最終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眾籌融資使中小企業能合理避開多項稅費,並分散公眾的資金風險,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三)加速資本運轉,提高融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