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介石運走了多少黃金(1 / 3)

蔣介石運走了多少黃金

往事

作者:黃金生

正是這批黃金支撐了國民黨政府初到台灣時的艱難歲月,作為新台幣發行的準備金,它使台灣避免了通貨膨脹的衝擊。

1948年12月24日,地處上海外灘的中央銀行和漢口路的中國銀行一開門,便有成千上萬的市民如潮水般湧進來。這些情緒失控的市民為擠進銀行不顧一切地爭搶、衝撞、踩踏,結果釀成擠死7人、傷57人的慘案。而這起慘劇的發生僅僅是因為被國民政府斥為“謠言”的一篇報道。

這篇報道的作者是英文《字林西報》的記者喬治·瓦因。1948年12月1日,喬治住在緊挨著中國銀行的華懋飯店。午夜過後,他扶窗東望,從昏暗的路燈下發現中國銀行的側門(今滇池路74號)及圓明園路口,有挑夫模樣的人:或兩人擔一箱,或一人挑兩箱,從滇池路走向輪船,一艘500噸級的海關緝私艦也正停靠在黃浦江邊。新聞記者喬治憑著專業的直覺,推斷挑夫挑的體積小而沉重的擔子裏必定是貴重的黃金。於是,他立刻擬定並發出如下電訊:“……中國的全部黃金正在用傳統的方式——苦力運走……”次日,英國報紙就刊登了這條新聞。路透社也發布以下新聞:國民黨政府央行偷運黃金。香港的《華商報》12月3日及其他報紙也都轉載了這條消息。

消息見報後,舉國震驚。本來蔣經國在上海“打虎”以鬧劇收場之後的金圓券就已經江河日下,發行僅半年就已貶值到五百分之一。此消息一出,金圓券更是如雪崩似地狂貶,完全失控。上海更是人心惶惶,沒過幾天就出現了前文所述的“黃金擠兌慘案”。

喬治·瓦因或許沒意識到這則報道捅了一個多大的婁子。當局一麵“辟謠”,一麵抓捕“造謠者”。喬治很快被抓捕、速審速決判處死刑。幸虧其夫人趕緊托香港外國記者協會主席直接找到蔣介石求情,才獲釋放。

“絕密”的運金計劃

範元健是國民黨海關緝私艦“海星”號的船員。1991年8月,他在台灣憶起當年運出黃金的情形,仍然記憶猶新。

1948年12月1日下午2點,範元健和其他“海星”號船員被告知,因接到最高機密任務,任何人不得離艦。誰知這一等就一直沒了消息,到了深夜1點左右,船忽然開動,但並沒有按照以往的航線航行,而是逆向在長江口左轉開到了上海外灘中國銀行碼頭。接著便發生了喬治所看到的那一幕:一隊身著百姓服裝的挑夫,在荷槍實彈的軍警護送下,小心翼翼地把一箱箱神秘的貨物抬上“海星”號,船隨即駛入茫茫夜色之中。等開到舟山群島附近江麵,船長鍾福林才透露,此行的目的地是台灣。而這批神秘的貨物,範元健在事後才得知,正是運台的第一批國庫黃金。

蔣介石的秘密運金計劃應該與其遷台計劃同時出籠,是在1948年底。國庫的黃金對蔣而言是其立足台灣、另起爐灶的本錢,絕不能落入共產黨和桂係李宗仁之手,為此,運金計劃必須保持極度機密。10月9日,蔣介石密召央行總裁俞鴻鈞,對他首次談起以改儲金地點方式為由轉運黃金的問題。為了謹慎,整個計劃參與者全部為蔣的心腹。

在籌劃黃金運台的同時,蔣介石還急電養病中的親信陳誠,命其接任台灣省主席,蔣經國亦受命為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與此同時,大批重工業設備也開始陸續運往台灣。

據檔案顯示,抗戰勝利之初,國民政府國庫僅剩黃金不足3萬兩,而後沒收了汪偽政權“國庫”的49.5萬兩。1948年8月通過發行金圓券開始從民間收兌黃金,到1948年11月16日,據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當日向蔣介石的報告,共收兌黃金166.3萬兩。此外抗戰中美國欠中國軍用機場建設費4億美元,國民政府拿其中2.2億美元買了600多萬兩黃金。減去花銷,到1948年底,國庫黃金總數尚餘400多萬兩。11月底,俞鴻鈞接到密電,要求他在一個星期之內,將國庫一半的黃金運到台灣,那就應是200餘萬兩。後來留在大陸的曾任中央銀行副總裁的李立俠的回憶也印證了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