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孩子在人格上是獨立的,他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不是父母可以炫耀的資本,更不是父母心情不好時的出氣筒。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是知心朋友。
胡大白認為,從孩子稍微懂事時就應該是這樣:首先要尊重孩子,要耐心傾聽他的各種發問,傾聽他的各種意見,哪怕是很幼稚、很可笑,甚至是錯誤的。
要允許他們犯錯誤,大人何嚐不犯錯誤呢?犯錯誤時、受老師批評時、在單位不順時反而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寬慰。
孩子是誇出來的,對容易犯錯誤的孩子,對內向的孩子,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更應該如此,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細心地、敏銳地發現,要肯定。
對孩子的要求要嚴格,但最好是用製度、用規矩去管孩子,而不是以大人的好惡和說教,要讓孩子心服口服,並且有改正錯誤的動力,是孩子自己改的,而不是家長下命令做的。
時至今日,胡大白的幾個孩子都已經成家立業,事業有成。但他們與母親的關係依然很親近,依然會坦誠地與母親訴說心底的秘密,胡大白則信守承諾絕不外泄。他們上大學了還可以和胡大白刮鼻子,開玩笑,並且有相對固定的談心的時候。她的小兒子楊保中,北大畢業後就去了美國,至今仍在美國一所大學教書。近20年了,母子倆每周末要長談一次,一般是40分鍾到一個小時,什麼一周見聞、新奇故事、心得等都談,也討論一些各自關心的話題。針對上小學的保中的兒子的教育問題,他們每次都要探討育兒經驗,胡大白還要了解美國小學的教育方法和內容,這樣的交流既加深了母子的感情,也讓胡大白對中美教育的對比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可以說,在孩子們眼裏,胡大白既是辛勤哺育他們成長的母親,也是指導他們成長的人生導師,更是他們心中不倒的“英雄”。母親的成功給了他們很多人生的啟迪以及人生路上的“正能量”,母親的成功沒有讓他們驕縱,而是學會更加上進,不斷超越!
高瞻遠矚,後繼有人年屆七十的胡大白依然奮戰在工作第一線,依然精神矍鑠,充滿活力。然而歲月易逝,年華易老,她是個豁達坦然的人,為了黃科院長遠的發展規劃,她已經讓賢於自己的小女兒楊雪梅,讓她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繼續肩負起建設學校的重任!而她的大兒子楊保成也回國協助她管理發展黃科院,一兒一女成為胡大白的左膀右臂。
在胡大白看來,楊雪梅走上前台並非因為她是自己的女兒,她也不願辦成家族式學校。更關鍵的是,在當下,黃河科技學院這個營盤本身的現代架構還沒有真正形成,也不能支撐與外麵市場高度對接的薪資體係,仍然需要高度的情感投入和為學校犧牲一切的精神去支撐。她認為“接班不僅是接職務,更需要的是接責任,首先要承擔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的責任,更要承擔對全校師生的責任,對學校的發展和前途的責任,要繼承發揚黃科院的優良傳統,辦一所對學生最負責任的大學。”
“雪梅麵臨的壓力和挑戰還很多,我不可能代替她,她主持工作以後,我絕不幹涉,讓她自己錘煉。雪梅的責任就是要建立現代大學製度,使這個基業能夠鞏固,長盛不衰。未來我不希望我傳給她,她傳給兒子,在我們家族間代代傳承。她要建立現代大學能夠科學發展的製度,法人治理結構要健全,董事會、黨委、學校行政的責任和權利,怎麼互相製約結合,協調發展要理清楚而且要良好運轉,從而最終把學校按照其精神傳承下去,辦成高水平的大學。”
“雪梅這代人,知識結構以及現代管理意識都比我們那時強得多,今天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又趕上好的政策環境,希望能夠比我們做得更好,帶領中國民辦教育盡早達到這一境界。我想這也是新一代民辦教育領軍人的使命。”
可以說,這是胡大白對女兒的期待,也是對新一代民辦教育人的期待。胡大白這位中國第一所民辦本科高校的締造者,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在革命理想主義的時代氛圍中熏陶出來,有著自覺的曆史擔當。作為中國第一代民辦教育創業者,對於中國民辦教育的發展則情切切、意執著,炙熱情懷不減當年。
楊雪梅沉穩低調,知書達禮,在校工作已經14年了,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踏踏實實,愛崗敬業,喜歡思考,執行力強,2012年學校雙代會全體代表無記名投票對領導幹部測評,測評的結果她是滿分。
《中國青年報》有這樣一篇采訪楊雪梅的文章,叫“痛並快樂著”,比較恰當的描述了她當下的心境:對於現在的工作狀態,楊雪梅形容為“痛並快樂著”。
“痛”是因為肩上的壓力太重,作為黃河科技學院的執行校長,她要考慮整個學校的發展。“樂”是因為這是一份育人事業,每當看到一批批學生成功地走向社會,她就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實,楊雪梅本來可以不選擇這份“壓力山大”的工作。她曾是一名記者,整天用文字勾勒自己所看到的世間百態。在別人看來,這是一份瀟灑又風光的職業,但楊雪梅放棄了。
那時,一手創辦黃河科技學院的父母由於長期操勞,身體不太好,楊雪梅決定幫父母一把。1999年她進入黃河科技學院,開始參與民辦教育。“教育也是我向往的一個職業。”對於這個選擇,她從不後悔。
最初,因為沒有經驗,楊雪梅也是從基層做起的。她選擇了自己較為熟悉的一個領域——學校新聞辦,從教師品牌到學生品牌,她一點點地按照地方名牌大學的標準打造這所學校。
從新聞辦主任到校長助理,從副校長再到執行校長,楊雪梅跨出的每一步背後,都凝結著她對學校的付出。
因為升級為本科院校,學校的規模擴大,但校區的占地麵積卻遠遠跟不上學校的發展。2005年開始,學校開始在校區周圍征地。這件棘手的事落在了楊雪梅的頭上。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那個時候,她甚至搞不清楚征地的各種程序,可是想到學校的發展,楊雪梅還是硬著頭皮去做了。
做拆遷戶的工作是讓她最頭疼的。有人不理解,不願意進行拆遷。楊雪梅便挨家挨戶上門跟人家去解釋。有的人對拆遷補償金不滿意,她也要一個個地做工作。這樣的工作,她做了一年多。
好不容易有了地,楊雪梅還沒有從繁重的征地工作中回過神來,又要麵對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考驗。
2000年,黃河科技學院成為第一批升本的民辦院校。這對學校來說,是件大事。“我們需要在教學評估前把學校的建設搞好,硬件設施弄好。”楊雪梅說。
她開始沒日沒夜地投入到校園建設中,從教學樓的設計到教師經濟適用房的申請,她都要親自參與。
為了趕工期,她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沒有時間回家,沒有時間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甚至“沒有時間生病”。最緊張的時候,她身體不適,隻能在辦公室裏打吊瓶。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楊雪梅帶領著大家在教學水平評估之前,完成了全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當年的教學水平評估中,黃河科技學院完全達標,並在之後被評為“河南省綠化模範單位”。
楊雪梅總在思考學校的前景。在她的腦海裏,一定要把學校建設成為“對學生最負責的學校”,還要建成民辦學校中的一流高校。在工作之餘,她曾做過很多關於民辦教育發展的課題,希望能站在一個比較高的高度,為學校找到一條未來的路。
如今,楊雪梅心裏藏著一件事——她希望能帶領學校成功申辦碩士點。她知道,她還會背負更大的壓力,但為了學校和學生,她願意承受壓力。
對於接任校長一職,楊雪梅一直心懷敬畏。“我是懷著一種感激、不安和敬畏的心情來接任校長的。感激的是校董事會以及全校師生對我的信任,我知道自己肩負著老一代黃科大人的信任和新一代黃科院人的希望;感到不安,是因為黃科院創造了諸多‘第一’,我要在老一輩人的基礎上繼續創造黃科院的輝煌明天;而心懷敬畏則是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也體會到自己接任大學校長這個神聖崗位所承擔的光榮使命。”
楊雪梅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對學校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黃科院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展現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幹。2012年11月30日,黃河科技學院董事會下發通知,楊雪梅任黃河科技學院院長。楊雪梅接過胡大白手中的旗幟,開始開啟學校新的曆史篇章。她認真研究民辦高校的發展規律,提出“民辦高校的生命力、社會地位最終由內涵決定”,並在辦學實踐中形成了“校長品牌”“名師品牌”“學生品牌”“德育品牌”“公益品牌”的品牌建設體係,並不斷努力攻克申碩課題。她說:“母親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我的手中,在國家教育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下,學校轉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學校麵臨著新的任務。今年學校獲批全國首批‘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當前我們麵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應用科技大學的戰略定位,創新機製體製和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現代大學製度,推進高層次人才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工程實踐教育平台建設,促進學校轉型發展,這是我正在思考和必須回答的問題。”
胡大白退居幕後,為楊雪梅指點迷津,出謀劃策,規劃未來。楊雪梅更多的出現在了媒體麵前。楊雪梅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全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全國企業優秀人才培養傑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2013年,楊雪梅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進京參政議政,為民辦高校的發展進言獻策。2014年,楊雪梅參加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關注民生熱點,建言教育發展,提交關於就業與用工矛盾、醫療、青少年犯罪、地鐵建設等多項議案,受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河南日報等媒體的廣泛關注。
這對教育界的“母女花”勢必會成為民辦教育史上的佳話!
如果說楊雪梅是立足於學校,熟悉黃科院的本土化發展的話,楊保成則是留洋海外,在美國待了11年,有著深厚的國外教育背景,帶著這樣的“洋”氣息回到黃科院,並給學校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楊保成很聰明,悟性高。1996年6月獲北京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同年7月赴美深造,先後獲得康涅迪格大學博士學位和弗吉尼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4年5月從達頓商學院畢業後,受聘於華盛頓的奧森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研究部主管。2007年5月回國,先後任黃河科技學院財務總監、副院長。2007年通過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認證,現為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香港分會會員、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資助對象,2013年3月,楊保成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是全省十名入選者之一,也是全國民辦高校中唯一的入選對象。
為了母親,為了黃科院的發展,楊保成放棄美國的工作,毅然回到祖國,回到黃科院,為母親分憂,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一個沉穩大氣,一個才華橫溢,胡大白的一雙兒女,成了她的左膀右臂,他們將接起胡大白的旗幟,共同打造了黃科院的美好未來!
“四個孩子年幼時家裏非常艱難,但他們都能健康的成長,也很孝順,很關心我的飲食起居,四個孫輩也都不錯。我很知足,我覺得一個女人要做到要有事業,不管做大做小,一輩子盡力而為;要有家庭,有老人,有愛人,有孩子。家庭要和諧、向上、健康,這是天倫之樂,也是自己的責任。這才叫人生,這才是做一回真正的女人。”
胡大白,一個非凡的女人,一段傳奇的經曆,把事業經營的風生水起,把家庭經營的和和睦睦,最後可以做到退而不憂,頤養天年,共享天倫,完美的人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