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精彩紛呈的校園文化(3 / 3)

以民族文化為媒,形成校園文化亮點。生源的廣泛性、民族的多樣性,造就了黃河科技學院的校園文化中具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學校作為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第一個少數民族預科生培養基地,每年都有40多個少數民族近1000名學生在校就讀,形成了一個團結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不同的地域習俗和民族文化在黃河科技學院的校園中相互彰顯、相互影響、相互包容。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開幕式、文藝彙演等各類活動中,都會邀請少數民族學生表演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舞等節目,促進了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的溝通、了解與相互交融。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藏曆新年等民族傳統節日,學校都會按照民族習慣為各民族學生舉辦文藝演出和節日慰問活動,受到各民族學生的歡迎。這些都體現了各民族思想開放、兼容並包的文化特性,也正是這種文化特性,成就了黃河科技學院多民族文化和諧交融的文化景觀。

以輔導員為導師,學生插上圓夢翅膀“蔡老師,這是我的預備黨員考察鑒定表,您幫我指導一下。”

“蔡導,這學期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計劃,我選擇這個項目,您看行嗎?”

“棟哥,我的選修課還可以再重新選一下嗎?”

……

黃河科技學院工學院輔導員辦公室,辦公桌上整整齊齊擺滿各種學生材料,輔導員蔡冬棟不時接待前來谘詢的學生。麵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他耐心解釋、認真回答。“我已經習慣了,每天都要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學習和生活各方麵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輔導員的工作。看,輔導員辦公室都是開放式的,這便於學生隨時與我們溝通。”蔡冬棟笑著說。

近年來,黃河科技學院以“讓學生從容麵對未來”為工作目標,不斷夯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基礎,完善“工作有平台、發展有方向、學科有歸屬、專業有依托”的輔導員建設長效機製,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工作作風優良的職業化、專業化輔導員隊伍,踐行著“辦一所對學生最負責任的大學”的莊嚴承諾。

輔導員是學生的“人生導師”,是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樹立對祖國、對人民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的骨幹力量。

剛工作不久的蔡冬棟驕傲地說:“做輔導員最幸福的事就是學生能把你當成朋友,通過心與心的溝通,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告別高中初到大學,麵對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大部分新生都會產生諸多的不適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擺在輔導員麵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新生軍訓期間,輔導員作為軍訓教官全程跟隨,通過同訓練、共生活、談理想、聊心情,拉近師生距離,並利用QQ、飛信、微博等與新生充分溝通,營造一種既是師生更是朋友的氛圍,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利用座談會、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圍繞國家時政動態、社會熱點、學校工作,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黨校與校衛隊為抓手,全麵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德育模式是黃河科技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創新。輔導員將新生的入黨教育同入校教育、思想教育、軍訓教育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黨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和校衛隊的實踐平台作用,激發廣大學生積極追求政治進步的熱忱,每年新生軍訓結束後都有90%以上的學生提出入黨申請。

“我要去哪裏?我該怎麼去?我是誰?我要去哪裏?我該怎麼去?這是從大一到大四,貫穿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始終的一條主線。”主攻就業指導、獲得全球職業規劃師培訓認證的劉偉說:“作為輔導員,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幫學生回答並解決這些問題。”

新生入校伊始,黃河科技學院的輔導員就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社會崗位需求、工作性質到大學期間的學習方向進行詳細解析。充分利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手冊,通過職業測評,讓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有全麵的了解,結合升學、就業、創業三大方向,引導學生主動設立大學期間的職業規劃目標,初步確立職業方向。輔導員為每位學生建立職業規劃小檔案,對班級進行職業規劃分析,及時督促學生修訂年度奮鬥目標,完善職業生涯訂製,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在目標的推進過程中,輔導員適時關注與督導,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建設性的意見,讓目標在推進中愈加清晰。

學習困惑、就業壓力、情感問題、人際關係敏感等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輔導員仍慣用以往說教的方式顯然落伍了。黃河科技學院的輔導員通過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將心理谘詢中“真誠傾聽,雙向溝通”的理念用於班級管理,把“輔導員說,學生聽,照著做”轉化成“學生說,我來聽,在‘真誠傾聽’的同時有‘共情’”。輔導員設身處地理解學生,讓學生感覺被理解、受尊重,從而有效地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為提高輔導員專業水平,黃河科技學院為輔導員確定了學生事務、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等五個業務主攻方向,輔導員可結合自身職業規劃和實際情況,選定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業務主攻方向,在工作崗位上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目前,學校主攻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33名輔導員,20人取得國家心理谘詢師資格證書;主攻就業指導方向的34名輔導員,25人取得職業指導資格證書。

徐衛英是信息工程學院2006級學生,大學四年共獲得4次特等獎學金、2次一等獎學金、1次國家獎學金、1次國家勵誌獎學金。

她來自農村,所有的家庭收入僅靠年邁多病的父母種地所得,第一學年的學費就是家裏東拚西湊才交齊的。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徐衛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衣服、美食、娛樂……對她而言都是“浮雲”。第二學年交學費時,家裏實在是拿不出這麼多錢,成績一向名列前茅的徐衛英萌生了退學的念頭。在得知情況後,輔導員張換珍說:“絕不能讓這麼優秀的學生因為交不起學費而退學”,毫不猶豫地拿出一部分錢幫徐衛英把學費交齊,還幫她申請國家資助,聯係勤工助學工作崗位。此外,學校還專門為她發放了“十佳優秀貧困大學生”助學金。在學校和輔導員四年來持之以恒的關注與幫助下,徐衛英終於順利地完成了學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鄭州大學研究生。輔導員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評,胡大白說:“像徐衛英這樣通過資助順利完成學業的貧困學生在我校還有很多,學校始終堅持‘資助為先,育人為本’的資助工作理念,已逐步建立起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獎、助、補、免為輔的多元化、分層次、全覆蓋的資助服務體係,著力為寒門學子完成學業打造一條綠色通道。”

黃河科技學院每位輔導員都人手一本,它不僅記錄了每位輔導員工作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每位學生大學四年的成長曆程,更見證了黃河科技學院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有益探索。

點點滴滴見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