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寶鄭和行香碑(1 / 1)

國寶鄭和行香碑

絲路華章

作者:柯嘉囝

泉州有國寶鄭和行香碑,它是見證中外文化交流發展的重要文物。

泉州在宋元時期一度是華南首屈一指的大港,在中國海外交通史上寫下過燦爛的一頁。基於各種曆史因素,明以後泉州逐漸衰落。但正由於數百年的停滯,泉州反較其他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市保留下更多的古代史跡。

泉州東麵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崗,為風景名勝區清源山的餘支,平均海拔100米,最高海拔不超過150米,綿延4公裏許。這列山崗中最有名的一座稱“靈山”。靈山散布有伊斯蘭聖跡—古墳一群,其中兩座建築較為輝煌,雕刻較為精致,即赫赫有名的靈山聖墓。聖墓占地寬敞,有石亭為蓋,背後修築半月型雙行石柱回廊,廊內陳置石刻七通,一通為阿拉伯文伊斯蘭曆722年齋月重修聖墓碑,一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鄭和行香碑,另五通係年在清代。

據明人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武德年間,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派遣四位賢徒傳教中國,一賢居廣州,二賢居揚州,三賢、四賢居泉州,二人死後葬在此地。之所以以“賢者”和“聖墓”相尊稱,體現了泉州人民對阿拉伯穆斯林的尊重和友好的態度。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於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途經泉州。鄭和到靈山聖墓行香,祈求靈聖保佑,屬下翻譯官(通事)蒲和日(又名蒲和立)為之勒碑記事,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

此碑內容與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署福建全省提督軍門馬建紀《重修靈山回教先賢墓碑》及同治十年(1871)欽命提督福建全省陸路軍務執勇巴圖魯江長貴《重修靈山回教先賢墓碑》相對照,一字不差。這正如中央民族大學的伊斯蘭學者林鬆教授所說:“姑無論這塊行香碑是永樂年間原物或是後人依樣補刻……鄭和到此行香的事實無可懷疑”。

原名馬三寶的鄭和出生在昆明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家庭,他到泉州靈山聖墓行香,誠屬自然。伊斯蘭教徒習俗,在海上航行,為求平安,應向真主祈禱護佑或向阿布·依斯克道進貢,或舉行祈風儀式。泉州交通海外,有相當的伊斯蘭文化積澱。泉州清淨寺(艾蘇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寺牆上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其中有祈禱真主護佑海上航行的內容:“難道你不知道嗎?船舶在海中帶著真主的恩惠而航行”,“當山嶽般的波濤籠罩他們的時候,他們虔誠地祈禱真主”。據記載,鄭和船隊遠航至阿拉伯時,鄭和曾派出隨員特地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

鄭和行香碑的立碑者蒲和日,是南宋末年泉州著名阿拉伯海商集團首領、泉州提舉市舶司蒲壽庚的家族成員,深知海外諸事。鄭和到泉州後聘任蒲和日為翻譯官。《蒲氏家譜》載:“和日,字貴甫,壽晟公次子。秉清真教,慎言謹行,禮拜日勤。元至正間,清真寺損壞,裏人金阿裏與之成厥事,重修門第,皆以大石板砌成之,極其壯觀,石匾額上鐫有名字,至今猶存。至永樂十五年,與太監鄭和奉詔敕往西域尋玉璽,有功,加封泉州衛鎮撫,聖墓立碑猶存”。1939年,該譜由張玉光、金德寶從德化蒲氏、福建永春人蒲振宗處抄錄並發表於《月華》月刊(第12卷第1—3期)上,名為《報告發現蒲壽庚家譜經過》。該譜雖不知初修於何年,但從不加標點的書寫格式和“石扁(匾)額上鐫有名字,至於(今)猶存”來看,恐非近現代墨跡。

鄭和到靈山聖墓行香,對泉州伊斯蘭文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鄭和的靈山之行,傳播了大明朝廷保護、尊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政治信息,營造了泉州回族及其文化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作為欽命高官的鄭和,其言行具有極大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他重用穆斯林蒲和日等人,給改朝換代後的泉州回族人民極大的鼓舞和慰藉。從此,朝廷、地方軍政官員與地方名士鄉紳一同開始積極參與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在伊斯蘭世界也是有數的古寺之一泉州清淨寺的重修。這反映出自永樂以後,朝廷對伊斯蘭教的保護政策得到積極的擁護和有效的推行。清淨寺是我國與阿拉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泉州這一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聖地能得到嗬護,始緣於明成祖朱棣及鄭和等人重興中國與南洋、西洋諸國開展朝貢貿易所需要的“宣德柔遠”的文化政策。

(本文照片由達飛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