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根據十八大提出的目標任務,提出了全麵深化經濟改革的方案。為了進一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激發非公有製經濟活力,優化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為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提供條件和空間:
第一、打造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服務到位、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發揮地方黨委和政府的作用,出台一係列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政策,采取更有力的舉措,積極鼓勵支持非公經濟調整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簡化辦事程序,做到“一站式”審批、“一個窗口”收費和“一條龍”服務、“一條線”應訴,為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營造以人為本的政務環境,打造非公有製經濟“服務高地”。
第二、建立非公有資本投資領域廣闊、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決定》首次提出“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這是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方針的重大突破,為非公有製經濟的健康發展鋪平了道路。平等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也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兩大領域,因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長期以來屬於國有壟斷行業。[5]由於缺乏市場競爭機製和監督約束機製,國家對這兩大行業的投資一直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高投資低回報、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6]目前非公有資本的市場進入,仍然存在著諸多障礙。所以,目前為非公有資本投資提供廣闊的空間,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的行業和領域成為重要議題。
第三、創建立法機關和執法機關嚴明規範、文明執法的法治環境。由於公民對法治觀念的認識還不深厚,外加部分執法人員由於自身素質低下,因此導致很多既有法律得不到有效執行,這也使得非公有製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7]為了使非公有製經濟實體在一個較為完善的法治環境中健康發展,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首先,非公有製經濟實體需要推進內部的普法教育,提高員工的權利意識,這樣才能在非公有製實體內部實現法治文化的建立和法律觀念的確立。其次,在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的同時,以有力的經濟、技術措施保障、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方針得以實施,同時立足於現有條件創造更有利於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最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並推進司法公正是推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使利益分配不均的現象得以矯正。
非公有製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須毫不動搖的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目前,為了更好的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必須為其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以及法治環境。(作者單位: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鴻忠,支持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求是》,2013年12月。
[2]周新軍,黨的非公有製經濟政策回顧與展望,《黨政幹部學刊》,2013年第11期。
[3]如何認識非公有製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新長征》,2014年第1期。
[4]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 人民日報,2013 -11 -16。
[5]劉向軍,三中全會激發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活力——訪天津春發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邢海明,《中國食品安全報》,2014 年1 月9 日第 A03 版。
[6]高仲霞,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製度保證,《實事求是》,2004年第1期。
[7]杜晟,淺談推進法治建設為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服務,《法製與社會》,2004年3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