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看非公有製經濟發展(1 / 3)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看非公有製經濟發展

經法縱覽

作者:楊漫 閻穎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充分肯定了非公有製經濟的作用和地位,指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理清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這為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為了進一步促進非公有製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優化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以及法治環境。

關鍵詞:十八屆三中全會 非公有製經濟 資源配置 優化環境

一、非公有製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製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進一步深化對非公有製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支持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並提出,“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非公有製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這是對非公有製經濟地位和作用的新認識,為支持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1]

(一)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非公有製經濟的定位經曆了一個發展的過程。黨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分別確認了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是“公有製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所有製結構上,強調“以公有製包括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黨的十五大把“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基本經濟製度,第一次明確提出“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強調要把“兩個毫不動搖作為長期堅持的方針,提出“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製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2]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製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從“有益補充”,到“共同發展”,再到“重要組成部分”,表明了黨對非公有製經濟地位認識的不斷深化。《決定》提出“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再次重申了非公有製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而且第一次將非公有製經濟與公有製經濟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表明我們黨對非公有製經濟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對非公有製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非公有製經濟是支撐增長的重要力量,是促進創新的重要載體,也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在經濟發展各個階段,非公有製經濟在數量、規模上都保持了較快增長,極大地豐富了市場經濟主體,活躍了各類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促進了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製經濟對民生的改善作出了曆史性的重大貢獻,特別是在解決城鎮無業人員、農村剩餘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國企改製分流人員等群體就業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公有製經濟吸納了80%的城鎮就業人員和新增就業人員,為1.8億以上的從業人員提供了主要的工資性收入,帶動3.6億以上的家庭人口解決了生計問題;通過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機製,還增加了財產性收入,帶動更多人口過上小康生活。[3]非公有製經濟是增加稅收的重要來源。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增長,國家財政實力顯著增強,這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家財政增收中,非公有製經濟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