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寬進嚴出”教育下的自由化和嚴謹性
教育論壇
作者:鄭家園
摘要:眾所周知,“寬進嚴出”的教育製度在美國已達到普及化程度。 “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是社會公平性的一種體現,也為自願選擇進入大學的學子提供了鞭策及鼓勵的力量,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質量,而其嚴謹的治學精神和高度自由的選擇權也值得我們探討並借鑒。
關鍵詞:美國;寬進嚴出;自由度;嚴謹性
美國各高校皆有其獨特標準選擇學生,但和國內“高考”相比,美國擁有較高程度的自由化和包容性的入學門檻。課堂氛圍、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也與中國傳統教學“嚴進寬出”大相徑庭。平等,尊重,及相互監督是師生間最平常的相處方式。本人想通過在美學習的切身體會,淺談其自由化和嚴謹性在選課製度、課堂內外及教學模式等方麵的體現。
嚴謹性在選課製度上的最大體現是對學分(credit)的嚴格要求。全日製學生(Full-time student)每學期需修滿12學分以上,對於國際學生,美國要求本科期間每學期至少修12個學分,研究生則至少9個學分。但一般而言,學生不允許每學期選課超過17學分。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的高校,無論你期末考試拿到的成績是A或C,學生所得總學分不變,成績的高低隻影響GPA的數值。相比略顯苛刻的學分製度,選課製度則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除了學校規定的公共基礎課程,如英語寫作(English Composition),基礎數學 (Mathematics) 或專業必修基礎課,以及部分需要專業基礎的高級課程以外,選修課涉及的科目非常廣泛,比如美術、計算機、商科、音樂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和規劃學期課程。隻要能對所選課程負責,對於跨專業,跨學科選課這一問題,任課教授並不會多加幹涉,有時甚至會視為拓展知識量的渠道之一,這是因材施教的一種體現。
由於文化的不同,初到美國課堂的中國留學生應該會和本人一樣感觸頗深。和中國相比,美國具有較低的權利差距(Low power distance)(權利差距是由吉爾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用來衡量社會機構和組織內權力分配不平等的一種文化尺度),學生和教授之間的關係不是上下級而是平等的。美國學生從小就被鼓勵向未知內容提出質疑,長輩們也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建立自信心。在美國人眼裏,上課時的發言和提問,不但能更好的解決疑惑,同時能與教授及其他同學進行多項交流,將自己真正置身課堂之中。大部分教授都很期待學生的提問,甚至有部分教授會將課間發言計入平時成績。而中國學生在課堂上普遍比較沉默,一方麵是從小受到嚴厲的中國教育,已經養成習慣;另一方麵是過分擔心英語不夠好而不敢發言。這些心理障礙如能得到克服,對出國學習裨益更大。
雖說美國課堂氣氛活躍,但作為一名合格的教授,他們必須在課前充分備課,準備課件,給出一些讓學生保持好奇心、深入去探索的任務。大致說來,教授課堂上的幻燈片都簡單扼要、層次分明。此外,學生和教授之間相互監督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學生一學期有三次曠課的機會,前提是必須提前發郵件知會教授,超過三次或無故曠課會影響平時成績,嚴重者更可能掛科。而對於教授遲到,學生之間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助教遲到超過十分鍾,學生可自行解散下課,教授則是十五分鍾遲到期限。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教授上課的形式多種多樣,他們在課堂上使用圖片、視頻教學的幾率極高;在特殊的節日之際,他們會發糖果、小蛋糕等小食並提供果汁供學生享用,並且這一切都發生在課堂時間。曾經有一位版畫教授在最後一堂課上準備了各式水果和披薩、冰飲給我們,課間氣氛異常活躍,這也令本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