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哲學與宗教的關係(3 / 3)

西方這一派的哲學可被稱為證物自體的哲學,與這一派哲學理路相似,東方也有一套類似的方法。東方哲學中,神之概念“表征為一種無限的力量”B20,“存在”在道學中叫做“道”,在佛學中叫“阿賴耶”。而張尚德先生認為,東方“印證物自體的基本方法是定慧”B21,東方各家中,老莊哲學講“致虛靜”“心齋”、“坐忘”,佛學講禪定,這些都是對無限力量的體認方式。這種虛靜的狀態並不是靜止的狀態,而是通過體外的靜定去體驗內心中的驚濤駭浪,“一路空、空到底”,不斷否定自身以達到澄明之境。這類似於海德格爾所講的“時間”,海德格爾的時間是一種生存時間,有別於宇宙時間和曆史時間。它通過對生命之流每一刹那的關照而對存在抱有體驗式的把握。它可能沒有永恒性,但每個人都可以進到加入了永恒性而又屬於自己的瞬間。

由此可見,人之本真存在乃是存在於這種精神活動之中,也隻有處於這種精神實踐活動之中,才能與那個具有內在性特征的存在相契合。哲學與宗教同樣致力於對這種存在方式的思索。

結語

綜上可見,哲學與宗教在對人精神性的研究、對終極實在的追尋以及對存在的把握方式等三個方麵都是相融相通的,這讓我們重新看到了宗教的認識價值。

從近代認識論對思想危機的解決進程,我們更加容易看出:哲學雖然繞了一個大圈,但最後在基本哲學方法(內省)與基本哲學目的(認識人的精神)上都與宗教殊途同歸,這不是兩大思想係統偶然的際遇,而是必然的相逢。這是曆史在繞過了百年充盈自己的皮囊之後,需要重新開始對精神價值確認。

如果考察西學東漸史,二十世紀中國對科學的選擇、對宗教的扼殺,既是曆史的必然,又是曆史的被迫。而對精神科學的忽視也帶來了一係列惡果,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精神貧乏的解放和泯滅人性的鬥爭,當我們麵對一封封公開的文革道歉信,我們才真正看到天空的暗昧不清和人性中那一束耀眼的光明。(作者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康德.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帕斯卡爾.思想錄[M].何兆武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3]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4]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熊偉,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海德格爾.路標[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別爾嘉耶夫.人的奴役與自由[M].徐黎明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7]張尚德.中國人是真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許為勤.布倫塔諾價值哲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9]許為勤.布倫塔諾哲學與大乘佛教原理[J].貴州大學學報.2001,(3).

注解

① 轉引自[德]海德格爾:《路標》第430頁,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

② [德]康德:《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22頁,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

③ [德]卡西爾:《人論》第21頁,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④ 轉引自《人論》,第29頁。

⑤ [德]尼采:《悲劇的誕生》第5頁,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⑥ 同上書,第1頁。

⑦ 許為勤:《布倫塔諾價值哲學》第83頁,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⑧ 馮平編《現代西方價值哲學經典·心靈主義路向》第34頁,許為勤、馮平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⑨ 許為勤:《布倫塔諾哲學與大乘佛教原理》,貴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⑩ 《人論》,第5頁。

B11 [法]帕斯卡爾:《思想錄》第32頁,何兆武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B12 《人論》,第5-6頁。

B13 [俄]別爾嘉耶夫:《人的奴役與自由》第59、60頁,徐黎明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B14 同上書,第64頁。

B15 同上書,第65頁。

B16 [法]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第35頁,龐景仁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

B17 [德]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第15頁,熊偉、王慶節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

B18 同上書,第15頁。

B19 同上書,第27頁。

B20 張尚德:《中國人是真的》第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B21 同上書,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