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鴻章評價——以洋務運動為中心(2 / 2)

(一)開啟並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如果從整個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來看,李鴻章所領導的洋務運動應該看成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雖然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但是終究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造出了一批近代的工業品,培養了一批新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國人廣開眼界,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從而帶動了中國整個現代化運動的開展。雖然洋務派中作為主力的李鴻章等人失敗了,但是更多的洋務派中下層人士或者在繼續經營著中國的近代企業,或者認識到了學習製度的重要性,開始為維新運動搖旗呐喊,使得中國近代化得以發展和延續。因此,李鴻章和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適時作出改變,雖然無法跳出其階級局限性,但應充分肯定其進步性。

(二)保障並促進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

李鴻章作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在二、三十年間為開拓近代經濟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詳務企業,為發展近代化生產作出了重大的曆史貢獻。李鴻章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為了“求強”,李鴻章大辦軍工企業。1863年在上海設洋炮局。1865年,成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以下簡稱滬局),生產槍炮、彈藥、輪船及鋼鐵。滬局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兵工廠。軍工企業的創辦,必然促進共它近代經濟領域的開拓。軍工企業的創辦,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生產的引進,對西學的傳播和科技人才的培養都起了積極作用.1868年,李鴻章在滬局設翻譯學館,譯了10多種科技文獻,70年代又派學童赴美留學,並先後設立了一些新式學堂,為70年代以後開拓新的經濟領域做了物質的和技術的準備。

(三)一定程度上抵抗了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

李鴻章創辦企業時,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防止外資侵吞,保證企業屬中國人所有。如招商局章程規定:股票及取息手冊均編號,填寫姓名籍貫,“以杜洋人借名”,各股東讓出股票,必須到局注冊,“不準讓與洋人”。這項規定保證了招商局屬於中國人所有。在津滬電線架通後,英公使格維納趁機要求敷設上海到寧波、汕頭等口岸的海底電線,李鴻章立即與總理衙門反複函商,決定由電報總局接辦從上海到廣東各口的陸線,“以杜洋人凱艦之漸,而保中國自主之權。”李鴻章在創辦企業中的種種禦外措施,表示著中國封建階級對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本能抵抗,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自尊與自強。

由此可見,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其不可忽視的貢獻的,因而不能簡單地評價他為“賣國賊”、“投降派”。而是應以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為基礎,對其作出公正的評價。李鴻章畢競是封建官僚,興洋務之目的,是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且又采用官辦、官督商辦的形式辦企業,就不可避免地受種種封建勢力的製約,因而存在著若幹弊端,如洋務派官僚趁“官督”之機,把持了企業的經營領導權,對企業多方破壞,清政府用“官督“之便,讓企業為政府的特殊需要服務,企業的利潤被分配淨盡,很少有資本積累等等。但是,在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在封建頑固勢力統治下的這塊大地上,李鴻章還是像一個辛勤的耕耘者,奮力開拓近代經濟事業的各個領域,創建了中國第一批采用機器生產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洋務企業,使中國出現了近代化生產力,從而揭開了中國曆史的新篇章,其功是不可沒的。因洋務企業有這樣或那樣的弊端,因李鴻章在其它方麵有這樣或那樣的過錯,而否定李鴻章對中國近代史發展所作出的曆史功績,是不公正的。(作者單位: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胡繩.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M].上海:三聯書店,1949.

[2]梁啟超.李鴻章傳[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3]王自敬.評李鴻章的洋務活動[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