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評價——以洋務運動為中心
曆史哲學
作者:李婷婷
摘要:對李鴻章和洋務運動的評價,史學界爭議較大。以前較長時間(特別是“文革”時期),對李鴻章以及洋務運動評價是基本否定。後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開始承認李鴻章對中國近代史所做的貢獻。而其一生傾注較大精力的洋務運動為中國社會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業,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也是評價李鴻章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李鴻章;洋務運動;評價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力較大的人物之一。一直以來,史學界對李鴻章的評價爭議比較大。以前(尤其是“文革”時期)對李鴻章及洋務運動的評價基本上是否定的,認為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勾結外國資產階級變中國為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反動賣國運動,而李鴻章是不惜出賣國家主權來換取“中外相安”局麵的投降派、賣國賊。20世紀80年代後關於李鴻章的文章、著作、研究成果大大增多,評價也出現了變化,有的著重肯定了他在洋務活動中的積極作用,摘掉了他“賣國”的帽子,有的還稱之為“中國近代化的帶頭人”,甚至給他戴上“愛國者”的桂冠。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及其外交思想作一些粗淺的評價。
一、李鴻章與洋務運動
(一)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興辦近代工業
在這一階段,洋務派官員在安慶、上海、福州、天津等地相繼設局,製造槍炮輪船。李鴻章的主要活動就是興辦當時最大的軍事工業———江南製造總局。這些軍事工業都是官辦的,經營管理使用的是是一套封建的官僚製度,製造出來的槍炮彈藥直接撥交軍隊使用。在民用企業方麵,第一個創辦,也是最成功的,是李鴻章於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還將業務發展到外國,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壟斷局麵,挽回了權利,並於1875年兼並了當時美商旗昌輪船公司。李鴻章等興辦這些民用企業,用意在“求富”,即為軍事企業和增強軍事力量籌措軍費,但是在封建官僚的把持下,除輪船招商局等少數企業外,往往非但賺不了錢,而且還虧本。
(二)培養新式人才
洋務派在培養人才方麵主要有兩項措施:一是創辦了新式學堂,所學內容涉及翻譯、軍事和科技等各方麵。這些近代學堂的出現,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二是派遣留學生,洋務運動興起後,才有計劃地向美、德、英等國家派遣留學生,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以後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些學堂多數是直接為洋務服務的,許學校完全依附於洋務企業,如江南機械學校、福建船政學堂、天津電報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廣東水師學堂等。1863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了廣方言館,培養外語和科學人才等,後來也改為江南製造局的附屬機構。另外,容閎提出的童子留學美國計劃,也一度得到李鴻章的支持,但後來由於受舊的留學監督的破壞,沒幾年便停止了。
(三)創辦近代海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還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國家,軍備鬆弛,海防空虛。從19世紀60年代初起洋務派就開始進行籌建新式海軍的活動,未見成效。從70年代開始,清政府逐漸開始籌辦海軍,到80年代末,已有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軍。其中李鴻章負責籌辦的是北洋艦隊。它建成於1888年,大多數購自德國,包括“定遠”、“鎮遠”兩艘排水量達七千三百三十五噸的巨型鐵甲艦和其他二十餘艘三千噸級以下的小艦。總排水量為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四,超過當時的日本,給日本很大威懾,推遲了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間,並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中給日軍以重創,迫使日本不能長驅直入侵略中國。這表明洋務運動中的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近代海軍,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禦侮”的作用,延緩了而不是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
二、評價
李鴻章的人生是一個拋物線,起點不怎麼光彩,落幕更顯悲涼,但他一生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