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代儒家人物品評審美特性的影響(3 / 3)

王羲之東床坦腹,不因擇婿而矜持做作,郗鑒獨具慧眼,賞其真率,可見時人對“真性情”的注重。

總之,可以說,《世說新語》是人物品評審美特性轉變成為審美性人物品評的一個標誌,它標誌著一個個體情感和自我意識真誠顯露的“世說新語時代”的出現,而這正是漢代人物品評審美特性發展的結果。

二、 漢代儒家人物品評審美直感方式經久不衰

漢代儒家人物品評的審美特性可以《人物誌》作為一個集中而典型的代表。誠可如牟宗三先生所說,《人物誌》“所盡之性,所窮之理,乃才質之性,才質之理。而窮與盡乃是品鑒地窮與盡。陽明由致良知以言窮理盡性,此所窮盡的是良知之天理之性,是吾人之道德的心性,此亦是無窮無盡者。”[5]但儒家道德踐行與品評亦需要直感判斷力[6],則結合上引牟宗三先生所言之接續“而其窮盡是由道德的實踐以窮盡之。此與《人物誌》是不同之兩領域。比而觀之,可盡全幅內容真理之奧秘。”,可知此審美直感方式對於中國文化人生的意義與地位,依牟宗三先生所言,由這種方式便“可盡全幅內容真理之奧秘”(全幅即為中國人性之全幅)。而這一方式其實至今仍在我們的日常交際、各類評選等活動中運用著(比如入黨或領導選拔前的民意調查多以談談感覺或印象的方式進行)。

但是,當今時代,很多人在充分運用著直感判斷,卻未能充分體現深厚的道德底蘊,道德缺失、心靈空虛,導致片麵追求外在景觀化、視覺化、追求淺層刺激的消費享樂主義盛行,麵對這種現狀,尤西林先生認為,對於缺乏宗教傳統的中國現代社會來說,審美已成為宗教——倫理的代用品融滲於日常生活,並成為現代性處境中維係境界提升人心的力量,他還將善美學[7]定位為倫理美學,“審美返回倫理,要求走出囿限於藝術靜觀形式感的流行審美觀念,而返回現代人久已蹴了的人類源初深厚的生存行為審美。與派生而顯赫流行的藝術審美相比,這種依附於生活行為的現實審美,才是最重要的。”[8]他強烈呼喚道德美學的回歸,提醒當代世人,透過外在形式,體會那呈現於人類種種活動中的樸素活潑的生命,那運行其中的生生不息的天道。而這與漢代儒家人物品評的原則方法本質上實是一脈相承的。(作者單位:河北唐山師範學院中文係)

注釋:

①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55.

② 範曄.後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2773.

③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93.

④ 董曄.《世說新語》美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濟南:山東大學.2007.

⑤ 牟宗三.之係統的解析.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0,49

⑥ 參見拙文《論儒家人物品評的審美特性》

⑦ 牟宗三提出,即從道德主體的心性修養出發,在踐仁履善的生命行為中達到審美境界。

⑧ 尤西林,心體與時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268.

參考文獻:

[1]世說新語箋疏.餘嘉錫撰.北京:中華書局,1983.

[2]牟宗三.《生命的學問》[M].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5.

[3]尤西林,心體與時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牟宗三.才性與玄理.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5]董曄.《世說新語》美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3).

[6]趙雲.《人物誌》人物品鑒的審美解讀.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