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政府部門及領導幹部在充分認識到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時,要對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價值有清醒的認識,要有深遠的戰略眼光,在經濟活動與文化開發中,要樹立“以保護促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的理念,不能用犧牲民族文化資源的做法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更不能竭澤而漁對文化資源進行無度的開發。要加強領導,製定切實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還要縝密規劃、精心組織、精心實施,才能有步驟地進行這項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加強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倘若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無論多麼美好的藍圖,都隻能是政府和官員們的一廂情願。所以,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隻是某些部門、某些人的事,而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參與,且常抓不懈的大事,這件大事應當成為全民的共識、全民的自覺行動。我們應通過新聞媒體,加強輿論宣傳,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使人人都懂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明了為什麼要保護,以及怎樣保護,從而讓“保護”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全社會形成愛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氣,使每一位公民都能為中華民族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而自豪,從而自覺地珍惜它。
當傳統的傳承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遭遇到價值取向的衝擊時,學校教育就成了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最為有效的方式。如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校教學體係中,如今也引起了許多高校的關注與重視。2002年10月22日至2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機構和國家教育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在京舉行。在這次會議中,與會代表著重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高等藝術教育的話題,著力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把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校教學體係中,合理設置相關課程等。這些有益的探討,將促進非物質文化資源引入高等教育教學體係中去,預示著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新學科將會誕生,預示著多元文化在大學教育中的實現。
(四)重視專家指導和人才隊伍建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
要成功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離不開精通專業理論且又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們的指導,他們能從理論上對這項文化工程進行全麵論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較完整的理論學說,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谘詢,幫助國家有關部門製定出一係列政策法規和務求實效的工作方案。
發掘參加保護工程的人力資源,通過開展傳承和培訓活動,加強保護工作從業人員隊伍(專業人員隊伍、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才能保證這項文化工程有效而可持續地向前推進。
(五)加大財政投入,廣開財源,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保障。
長期以來,由於缺少足夠的經濟支持,許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及時的搶救和必要的保護,而處於瀕臨消亡的境地。據一些地方報告,早年收集的檔案材料有些已開始發黃黴變,錄音、錄像帶也有一些報廢,有些單位原計劃要搶救老一輩表演藝術、演唱藝術、傳統行當的臉譜藝術等,都因為沒有經費而無法實施。此外,要建立國家文化藝術檔案館,增設地方文化藝術檔案館,等等,也需要大量資金。 目前,在一些經濟落後、人口貧困的地區,地方政府優先考慮的是物質上的脫貧致富,拿不出更多的資金從事文化建設。然而,要等到經濟翻身之後再進行文化建設則為時已晚。那時,許多非物質文化已經消失,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土壤已經崩潰,由此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要全麵實施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程,就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物質保證。所以,國家應設立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基金,用於資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采錄、保護、教學、研究、傳播、出版,以及資助培養傳承人等。資金的來源應該是多渠道的,要吸納企業和社會的讚助。還可以考慮從與民俗文化有關的經濟收入中提取適當比例,用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基金。
(六)采取係統科學的有效方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環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是一項浩大而複雜的文化工程,它不僅涉及文化多樣性、一個國家或群體的政治和文化權利,而且與我國當代文化建設、與當代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對它的保護也應是多方麵的、全方位的,既包括普查、整理、鑒定和研究,又包括繼承、傳播、利用和發展。要做好這一係列工作,必須計劃可行、措施周全、方法得當,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這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