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可想而知,在打球的時候,茱莉準備一個回身去接球,可裙子的下擺飄了起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茱莉幾乎沒有什麼自我意識能力。她不知道自己的穿著已經給老師和同學帶來了視覺上的消極影響,同時也沒有意識到別人的建議是對自己的善意提醒,這不僅會讓別人覺得難堪,在關鍵時刻,自己也會被這種“置若罔聞”所傷。
自己的朋友或親密的人就像一麵鏡子,在這麵鏡子裏,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隻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不足,我們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如果別人的反應不是你希望的那樣,那麼你就應該首先反思自己:“是我哪裏做得不好嗎?”看看是不是需要調整,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課堂收獲
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才能認識一個立體的、全麵的自己。因為別人眼中的自己也許就是自己想看而看不到的另一麵,當看到那個自己時,才能更好地審視和了解自己。
喜歡現在的自己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泰勒(哈佛心理學教授)
哈佛心理學教授本·沙哈爾在沒有研究幸福感之前,曾經一度很不快樂地生活著。盡管他曾經是哈佛的優秀學子,不僅曾作為交流生被派往劍橋學習,還是個很棒的運動員。但這些外在的成功並沒有讓沙哈爾感到幸福。
很小的時候,本·沙哈爾認為幸福就是成功和勝利。他16歲就獲得了全國壘球賽的冠軍,可是,他卻沒有感覺到多麼持久的幸福——成功時那種瞬間的喜悅在睡覺前就已消失殆盡,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他的內心又變得很空虛。
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曆。
本·沙哈爾在以色列長大,16歲那年,他感覺自己5年的壘球訓練生活,沒有什麼值得讓他留戀,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隻有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感,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顛覆了。在研究和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他終於發現,原來幸福感並不遙遠,其實,隻要喜歡現在的自己,就會感到幸福。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喜歡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喜歡自己現在做事情的態度並努力做得更好,就會感到幸福。
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課堂收獲
隻有學會與自己相處,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正像丘吉爾所說的那樣:“一個人不在於他喜歡做什麼,而在於學會喜歡正在做的事情。”
神奇的自我心像理論
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人格的核心。它會影響人的行為,例如學習、成長與變化的能力,選擇朋友、配偶與職業等。堅強積極的自我心像,是成功的生活最堅實的基礎。
——哈佛格言
自我心像,是哈佛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研究成果。說得更明確些就是:我認為我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我”的判斷會直接影響自己的生活狀態和未來發展方向。
阿德勒自己就是這種自我心像的親曆者。
阿德勒上小學時的數學成績非常差。老師、同學和他的父母都認為他在學習數學方麵有著很大缺陷;他自己也一直這麼認為,覺得自己沒有學習數學的頭腦,缺乏數學邏輯思維。
有一次,數學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難題,解到一半,他停了下來,希望有其他學生能夠繼續解答。於是,他把這道難題交給了他的學生,但是大家都沒能想出解決的辦法。阿德勒在底下冥思苦想,似乎有了思路,卻遲遲不敢提出來。因為他自己和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數學很糟糕,別人都沒解出來,自己怎麼可能解答對呢!
不過,在老師的鼓勵下,阿德勒終於勇敢地走上講台,寫出了自己的答案。這讓大家都驚歎不已。從此以後,老師和同學都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阿德勒自己也慢慢改變了對自己的認識,認為自己的數學也會和其他同學一樣好。結果他在最後的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其實,什麼都沒有改變,隻是阿德勒的內心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神奇的“自我心像”讓阿德勒有了巨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