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嵌入式課堂:課程教學多項互動
日常的課堂教學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媒介素養教育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陣地,對青少年進行各類現代媒體信息的接受、鑒別能力培養,提升中學生的信息批判能力,遠離不良信息。譬如:在語文課中增加新聞采訪和寫作;信息技術課中學習電視新聞拍攝和網絡互動功能;曆史課上學習媒介文本對人物和事件“再現”;地理課中以影視節目為載體比較各地區的形象和發展狀況;音樂課上通過流行音樂分析媒介對大眾文化的影響;數學課中利用統計知識對媒介問題進行調查等。
中國台灣學者吳翠珍等根據大衛帕金翰的主張,總結了媒介素養教育中的六種教學法:文本分析、脈絡分析、個案研究、改作練習、模擬練習、動手做。筆者認為可以充分地將其嵌入課堂,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7]。
(二)體驗式課堂:學校資源多位整合
在立足於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之外,學校也應該充分利用校報、廣播台、電視台、網站、QQ群等媒介平台,開展體驗式實踐教育活動。也可邀請行業人士來校指導,組織學生參觀媒介機構或參加實習訓練,通過宣傳板報、知識競賽、演講等載體或活動營造出重視媒介素養教育的氛圍,是青少年能夠因此獲得傳播等相關知識,培養自主能力。
體驗式課堂教學中,學校也應注意因材施教。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更適合參與情景式、參與式的教學,突出教師的角色,培養學生定性的認知及確立基本的判斷能力。而高年級的學生則更多地需要一些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活動,幫助他們挖掘文本背後的意義,培養他們思辨和分析的能力[8]。
(三)全景式課堂:社會資源多方聯動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不隻是一種理念和教學行動,更是一次觸動廣泛、意義深遠的社會活動。筆者認為,應該加強家庭、政府、媒介、社會組織四方麵的聯動教育,來全麵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7]。
就家庭而言,筆者認為青少年的家長應先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可與學校合作建立“家長學校”,定期舉行媒介素養相關講座、開辦網站、建立網絡社區等。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家庭扮演這至關重要的角色,家長應重視自身媒介素養的培養,同時與青少年形成良性地互動與溝通,幫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媒介素養。
就政府而言,筆者認為應由教育部牽頭,充分調研和部分試點,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九年義務教育的規劃綱要中,並盡快擬定和頒布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政策綱領”和“行動計劃”,給予媒介素養教育以合法地位。同時積極鼓勵學校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過程當中。
就媒介而言,筆者提議成立“媒——校”聯盟。媒介機構應積極為青少年提供實踐條件,支持青少年參觀媒介機構,通過社交媒體或專欄等形式與校方青少年建立長期互動關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媒介。
就社會組織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青少年組織,將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問題納入其工作當中,定期召開研究工作會議,並積極製定詳盡的行動計劃,逐步擴大媒介素養教育的影響力。
“眾人拾柴火焰高”,要想提升媒介素養教育,加強青少年媒介素養,就需要不同個人、團體之間的相互聯結,去共同實現一個多元、立體且可持續的媒介素養教育網絡體係。良好的媒介素養的形成有利於塑造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也必將對廣大青少年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正能量的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單曉紅.媒介素養引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 沈國麟.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
[3] NewMediaConsortium,AGlobalImperative:TheReportofthe21thCenturyLiteracySummit[EB/OL].
[4] 閆歡,袁磊主編.小學媒介教育實驗教程[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5]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網[EB/OL].
[6] 閆翠萍.新媒介環境下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J].今傳媒,2013(5).
[7] 吳翠珍,陳世敏.媒介素養教育[M].台北:巨留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8] 張潔,杜軍編著.暢遊媒介海洋: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教學手冊[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2010.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