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沈奕圻
摘 要:網絡時代已經到來,各種信息鋪天蓋地,眼花繚亂。而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在於能夠讓青少年在紛繁複雜的信息時代中對媒介內容進行理性辨別和正確選擇,能夠利用媒介信息增強自身閱曆並尋求自我提升與發展。本文通過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進行解讀,對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以期為發展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148-02
媒介素養教育最早始於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學者利維斯和其學生湯姆森在《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中首次提出,此書就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做出了專門的闡述並提出係統的建議。自此,媒介素養教育在英國學校教育中引起了巨大變革。20世紀80年代初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媒介素養教育引起重視並且介入落實,自此,媒介素養教育開始形成規模,並納入多國學校課程中[1]。
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媒介素養研究和教育起步較晚,隻有二十幾年的曆史。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卜衛先生發表了《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這是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表的第一篇係統的論述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的論文,標誌著媒介素養教育正式進入中國,引起了學術界和高校的強烈反響[2]。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內涵
2005年,美國新媒介聯合會發布的《全球性趨勢:21世紀素養峰會報告》中把“媒介素養”定義為:“由聽覺、視覺以及數字素養相互重疊共同構成的一整套能力與技巧,包括對視覺、聽力力量的理解能力,對這種力量的識別與使用能力,對數字媒介的控製與轉換能力,對數字內容的普遍性傳播能力,以及輕易對數字內容進行再加工的能力。[3]”
換言之,媒介素養就是指受眾在麵對媒介提供的多元化信息時,進行分析、評價、選擇、利用和判斷的能力。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媒介素養還包括有效的整合並運用信息的能力。而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青少年如何能夠正確的去評估媒介信息、並且高效能的享用媒介信息的教育[4]。
二、目前青少年教育對媒介素養教育供給不足
在媒介如此發達的今天,中國當代青少年雖和媒介接觸日益頻繁,但他們的媒介素養卻不容樂觀。一方麵由於社會大環境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行為導致不少媒介過於功利,出現很多失範行為,而信息多元化又造成社會價值觀錯亂,道德滑坡;另一方麵是青少年自身也存在熱衷於追求個性文化、叛逆心理強、主體意識欠缺等問題。
(一)青少年對媒介廣泛、大量的需求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3年針對於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青少年網民的規模達2.56億,占青少年總體人數的71.8%,超過全國互聯網普及率平均水平(45.8%)26個百分點。
青少年手機網民規模已經達到2.21億,占青少年網民上網比例為86.3%,高出整體網民手機上網比例(81%)5.3個百分點[5]。可以看到: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青少年已經成為互聯網、手機移動端使用的主要群體。
(二)青少年教育體係對媒介素養教育的供給不足
就現如今情況而言,中國的青少年大多都是自發的接觸媒體,並未形成定期的、係統的、有自覺目的的媒介接觸習慣,相關的媒介素養知識雜亂且匱乏,對媒介呈現的“真實”沒有清醒的認識,隻能感性地認識到媒介所敘述的世界完全不可信。例如:2010年世博會期間的青少年網友非理性愛國,對韓國明星團體及粉絲進行言論抵製攻擊,造成網絡運行秩序的混亂;2011年8月,一些青少年在以“Facebook”、“Twitter”為代表的社交網站和“黑莓通信手機”上發布煽動性騷亂謠言,導致事態嚴重並影響社會治安。這些現象的出現使人們意識到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新媒介已然在大環境下演變為了犯罪工具,然而青少年成為了這一場數字化戰爭的發起者、參與者和受害者[6]。
由此可見,新媒介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影響著青少年。然而在我國青少年教育體係中,忽視對學生批判意識、選擇接觸媒介能力的培養,缺乏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媒介素養教育的供給。
三、發展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
在我國青少年教育體係中,“應試教育”對素質教育嚴重擠壓的現狀難以短期消除,教育管理部門也缺乏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政策支持,使得媒介素養教育短期難以作為正式的課程列入教學計劃中。近年來,多個學校通過係列化的專題講座加強媒介素養教育,但這一形式不能真正起到很好的效果,呈現出一種彌散的狀態。基於此,筆者從三方麵尋求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