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聯合國審計不僅需要具備出眾的專業技能和語言能力,更要有國際視野、有廣博的學識修養。六年的聯合國審計經曆,讓張新芳對學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體會。她說:“學習要有前瞻性,機會來了再‘臨時抱佛腳’是不行的。而一個人如果沒有開放的心態就會變得狹隘、封閉。良好的學習力和開放的心態,會讓一個人更自覺地去了解、認知這個世界。這是一個豐富人生閱曆、提升人生價值的過程。”
勤於學習、擅於思考,使走出國門的中國審計人能夠以更寬廣的胸懷去擁抱這個世界,以更自信的心態代表中國去履行一個大國的國際責任和義務。
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1993年,22歲的張新芳從中國人民大學會計係畢業,進入審計署駐交通部審計局,成為一名審計人。此後十多年,從審計署駐交通部審計局、審計署交通運輸審計局、外交外事審計局到境外審計司,張新芳一直工作在審計崗位上。在這個崗位上,她查出過個別中央部門虛增中央本級支出、違規發放補貼;某醫院接受醫藥公司回扣設置“小金庫”等問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社保資金審計中,和同事們揭示了3000多萬元醫療保險費被挪用、貪汙的犯罪線索……在這個崗位上,她獲得過 “中央國家機關青年五四獎章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成就和榮譽總是與奉獻和付出相伴。曾經,她守護在父親的病床前,邊照顧身患癌症的父親,邊翻閱審計資料,父親去世,她料理好後事,又匆匆趕回審計組投入工作;曾經,她在春節闔家團聚的喜慶氣氛中,告別家人,趕赴紐約聯合國總部,協助同事接受聯大有關委員會對審計報告的質詢與聽證;曾經,她冒著危險,在荷槍實彈的維和士兵的保護下,乘坐直升飛機,往返於各維和行動審計點……當有人提及她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時,張新芳說:“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樸素的情懷,那就是,既然做了這件事就一定要做好它。尤其是當你的工作與國家利益和榮譽聯係在一起時,個人的困難和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
人生之旅、審計之路總會有挫折與困難,然而,因為有著“一定要做好”的樸素情懷和以國事為重的使命感,在前行的路上“即使走過荊棘,也不覺痛苦”。人們說,事業成於堅忍,要以全部精神去努力,不避艱苦。作為中國審計人,張新芳和她的同事們用行動對此做出了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