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經濟運行新特點(3 / 3)

五是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份額上升。服務業的勞動密集程度相對較高,服務業增加值中分配給勞動力的份額通常高於工業,因此,隨著服務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提高並超過第二產業,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趨於上升。2012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為49.0%,比2010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0.4個百分點,反映出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比2012年很可能繼續有所提升。同時,目前我國服務業中的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高,服務業持續較快發展還有利於加快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縮小城鄉收入差距。2013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3.03,比2012年縮小0.07,自2010年以來連續第四年縮小。2014年上半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77,比2013年同期回落0.06,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順應規律,加快服務業發展

服務業逐步上升為經濟的主導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經濟正由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必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影響。要順應這一趨勢和規律,順勢而為,把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不失時機地加以推進,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近期看,加快服務業發展,有利於通過收入增長帶動市場需求擴大,彌補投資增長放緩對經濟的短期壓力,同時激發市場活力,滿足潛在服務需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需要加快研究製定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舉措。

統籌布局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相互區別,又存在緊密的互動關係,應統籌協調發展。既要著力促進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工程谘詢、認證認可、廣告會展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發展研發設計交易市場,推進第三方物流與製造業聯動;又要鼓勵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在抓緊落實健康、養老和信息消費支持政策的同時,增加文化、教育、醫療、旅遊、家政、廣播影視等服務供給,不斷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

抓緊研究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普惠性政策。對於促進服務業發展,目前仍然缺乏普惠性政策,能夠享受所得稅減按15%征收的服務行業隻包括信息技術、高技術服務、文化創意等為數不多的行業。建議進一步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範圍,爭取盡快覆蓋全部服務業領域;研究適當降低服務業所得稅、增值稅稅率,進一步減輕服務業企業稅負;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製,減少審批,建立公開、平等、規範的服務業準入製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金融等壟斷性服務業行業。

促進服務業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既要重視吸納就業較多的傳統服務業發展,也要促進知識產權、檢驗檢測、法律、會計、審計、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隻有中高端服務能力提升,才能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好的“軟環境”,服務業自身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得到明顯提升。建議研究製定鼓勵服務業創業投資、促進金融創新發展、通過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建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改革,研究提高服務業職工教育經費所得稅前允許扣除的比例,鼓勵服務業企業加強職工技能培訓投入,提高服務業勞動者素質。

(作者為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綜合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