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頌先生1983年的著述《朗讀學》成為1990年《播音創作基礎》的準備。張頌先生在《朗讀學》中論述了朗讀學受到語音學、語言學、文學、形式邏輯、辯證邏輯、生理學、心理學的指導、影響和製約,與教育學、美學的曆史淵源關係,並特別強調了作為演講學的孿生兄弟,孕育和生發出播音學和朗誦藝術,在同其他姊妹藝術的交流中成長,在不斷輸出輸入中壯大。這也正是當時“在朗讀學的基礎上,向新聞廣播電視宣傳發展,以新聞性為特征,進行‘目中無人,心中有人’的有聲語言的宣傳,正孕育著的播音學”的特點[8]。從《播音創作基礎》看其與《朗讀學》的相通之處,可謂無處不在。而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三大內部技巧中也會看到與“內心視像”、“潛台詞”、“創作交流”的承繼關係[9]。
因此,所謂無師自通,並非自然形成的先天智慧的體現,而是後天不同領域學習中與播音主持專業學習內容相通部分成果的體現,更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內部規律並進一步付諸實踐的結果。這充分證明了播音主持專業是有學有術的,其學術的屬性是任何學科都普遍具有的實踐性,也是其作為邊緣學科的綜合性的具體體現。
四、係統學習是掌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規律的捷徑
上述論述的結論十分明顯:播音主持是有學有術的。但這學和術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封閉固守的,而是不斷從播音主持實踐中汲取營養,使其成為更符合培養播音主持規律的科學。
同時要承認,具有厚實相關專業知識底蘊的播音員主持人,通過播音主持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可以逐漸參透播音主持規律,大多數未經過專業培訓的播音員主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專業學習的欠缺,使實踐中的學習成為繼續教育的一部分。但每個具體播音員主持人的具體實踐總是帶有局限性和片麵性,而經過眾多播音員主持人多年實踐證明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播音主持規律,以播音主持專業培訓的方式傳授給即將或正在從事播音主持實踐的後學者,成為指導業務實踐的理論和專業技能基礎,避免了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重複錯誤、以失誤或教訓為代價後的對真理的認識。
播音主持的專業培訓給後學者提供了專業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範本,成為掌握播音主持規律的捷徑,也是播音主持專業高等教育成功的基礎。盡管現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仍有需要不斷改進、創新、提高的巨大潛力,但主流教學單位的人才培養效果和其多年來積累的人才培養經驗,證明其仍有其存在的理由,多數未經專業培養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過程中選擇專業進修或再學習以求提高,也是播音主持培訓有效地理由,播音主持專業教材不但成為高校教材,也成為不少在職播音員主持人讀本,更是播音主持理論體係被認可的理由。
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是,某著名主持人在高校新聞係學習時與播音專業學生同寢室,對學習知識如饑似渴的他,不但飽讀相關專業的有用和“無用”的書,而且與同寢室友共同參加晨練,共同研播例稿,共同完成播音實踐作業,幾乎是編外“輔修”。而從其主持節目中語言表達的功力判斷,除聲音條件等硬指標外,幾乎毫不遜色於播音專業學生。這或許可以稱為“近朱者赤”或許幹脆就承認了“輔修專業”的輔修效果。十分重視播音實踐的關山先生曾指出:“要提高傳播效果,增強受眾參與感,還必須紮紮實實研究和運用語言的藝術規律。”這是從實踐中來、掌握了實踐規律、又在實踐中大放異彩的老播音員的經驗之談,是對“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這一真理的深刻認識的結果,也是本文的鮮明觀點:播音主持的規律來源於播音主持藝術實踐的總結,同時,新聞、傳播、語言、表演等姊妹專業“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但是,播音員主持人的成長和培養必須符合和尊重藝術規律,而通過係統學習是掌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規律的捷徑。
參考文獻:
[1] 姚喜雙.播音導論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 齊越.寄語青年播音員[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6.
[3] 齊越.獻給祖國的聲音[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4] 王振堂.中國播音學文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5] 齊越.寄語青年播音員[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6.
[6] 葛蘭.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討會”上的發言[Z].內部資料,1998.
[7] 陳醇.陳醇播音文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8] 張頌.朗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9] (俄)伏謝沃羅德·阿克肖諾夫.齊越,崔玉陵節譯.朗誦藝術播音業務參考資料(三)[Z].北京:北京廣播學院新聞係編印,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