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播音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新途徑(3 / 3)

(二)把專業教學課堂搬到“電台”,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真實效果

2008~2009學年起,設立專業必修課《廣播播音與主持實踐》課,通過電話廣播為核心的課程實踐,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全部核心課程的體係得以在實踐中完整體現和最終實現。從大一至大三學習的大多數專業課講述的概念、理論、方法,在這裏得到真實的實踐。訓練體係中以《播音與主持藝術概論》、《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新聞理論》、《傳播學概論》、《播音創作基礎》、《廣播電視新聞寫作》、《廣播音頻編輯》、《播音作品鑒賞》等內容體現的基礎實訓,在播音室環境下得以形象化體現。以《播音文體與語體》、《節目主持藝術》、《文藝作品演播》、《廣播播音與主持》等內容構成的綜合實訓,在以電話廣播形式出現的《廣播播音與主持實踐》課上得到綜合體現。而在這一實踐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辦的帶有社區廣播性質的調頻82.6廣播、帶有網絡電視台性質的院學生電視台、帶有社區文化性質的包括馨韻朗誦大賽、主持人大賽、學院慶典、專業慶典演出、專業彙報演出等,在專業展示的同時,也是學生策劃、組織、經營、操作能力的體現,成為創新實踐的一部分。以往我們倡導的“仿真” 訓練轉變為訓練中的真實,使實踐教學轉化為生產力,從潛能向現實轉變,使學校培養的播音主持人才從“半成品”向“準產品”轉變。實踐教學不再是奢望和空話,而成為一種現實的存在。

例如,在實訓課程中,師生共同努力,積極就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努力尋求解決方法。其中,初期在廣泛錄製節目後“挑選節目”環節的設立,後期在課堂指導課後“挑選人員”環節的設置,就都是為了形成一種競爭的意識和危機意識。以此為起點,使學生在整個播音的把握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職業狀態導向,這就是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隨時就會被淘汰,在現今的社會狀態下,競爭幾乎無處不在,競爭也是如此的殘酷,必須積極麵對。這個真實的一線播音主持環境為將要從事這個職業的學生提供了絕好的感受和理解職業狀態的機會。作為電話廣播最早參與者之一的2005級學生張劍同學,在2009年畢業前以電話廣播為內容撰寫的論文《電話廣播——脫胎於傳統的新媒體》(指導教師賈寧)獲得了校級優秀論文獎。

(三)總結實踐教學成果,探索實踐教學規律

2008年電話廣播開辦初期,是由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每天專送的《天津日報》、《每日新報》等紙質報紙上選稿、修改、編輯,播音室直接讀報紙稿件,事後保留音頻和稿件。因為當時人員不固定,製度要求不明確,稿件和音頻整理、保存不及時,多有流失。2009年起,新成立的聲線傳媒工作室健全了管理製度,同時播音稿件改為在網上電子報上下載稿件、編輯修改,播音以讀屏形式實現,之後的設備更新也保證了電腦容量的提高,每天播音的電子稿件和電子音頻都能做到分類保存、方便搜索。這些資料的保存,和其他專業實訓課的課堂練習、專業會診、期末口試等的音頻、視頻資料一樣,成為寶貴的實踐教學資料。由於現在專業教學分散在不同播音室、演播室,課上的錄音也缺乏整理,相比之下,電話廣播的音頻資料是最完整的。這也為其他專業課實訓音頻資料的管理提供了經驗。播音與主持藝術係計劃將教學實踐的所有電子設施用網絡連接起來,分別建立音頻和視頻兩個局域網,資料統一管理,分級別進入,資源共享,有些資料與互聯網連接,社會共享,並為建立學生自己的網絡媒體提供條件。這應該是電話廣播經驗的啟示。

電話廣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實踐設備不足,其中包括廣播播出設備和剪輯設備、播音間空調設施和通風設施不完善等,需要在實驗室建設中進一步完善。另外,進一步完善各種管理製度,節目的設置更多與一線節目相融合,增加更多節目品種,使節目真實度和可聽性更高,使學生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為將來到廣播電視傳媒部分工作提供更堅實的業務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2] 李元授.新聞傳播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3] 吳縵,曹璐.新聞廣播研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4] 婁雷.高校校園媒體的資源融合與發展[J].揚州大學學報, 2008(12).

[5] 金菊愛.高校校園媒體作用探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5(3).

[6] 王強.電話廣播——一種播音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有機融合方式[J].新聞愛好者,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