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唐詩新聞”挖掘新聞寫作“短實新”寶藏(3 / 3)

《三吏》主要用問答對話體寫成,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潼關吏》中,關吏“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後說,“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古人評價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5],讓人仿佛看到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士昂然挺立。

劉禹錫的《平蔡州三首》之二有異曲同工之妙。元和十二年,名將李愬雪夜奔襲蔡州,兵不血刃,破城擒敵,詩人用“路旁老人前致辭”,盛讚這一重大勝利:“官軍入城人不知。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寥寥數句,抵得千言萬語。

(三)細節傳神

新聞寫作中,細節運用得好,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優秀的新聞作品最終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往往是那些似乎不經意間展示的富有人情味的細節。

白居易的《買花》大半篇幅講述富貴人家賞牡丹揮金如土、極盡奢華:“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最後詩人沒有發表空洞的批判議論,而是巧妙地用了一生動細節,對這種畸型事態進行有力抨擊:“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田舍翁”的“長歎”不僅令人悲憤,更點出達官貴人驕奢淫逸的根源——賦稅。

(四)言簡意賅

既要短,又要言之有物、“言必有中”[5],這是對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但往往也是最高要求。在微博時代,疊床架屋、拖遝冗長、堆砌“美言”的寫作方式,更是新聞的“殺手”。

唐詩“新聞”的精煉,令人歎為觀止。杜甫的《石壕吏》全篇僅一百二十字,卻生動形象、平白如話地講述了一個“有吏夜捉人”的曲折故事,堪稱“其事何長、其言何簡”的典範,微博體最需要這種洗練文字。

詩人以“暮投石壕村”開頭,不僅點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更成功地烘托出緊張詭異的氛圍;緊接著詩人直入主題——“有吏夜捉人”,肅殺之氣撲麵而來。經過“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的慌亂後,詩人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為綱,借老婦泣訴,串起“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婦夜往”的慘絕人寰的遭遇。最後,詩人以“夜久語聲絕,獨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頭,既交待故事結局,又給人留下想象空間,“幽咽”之聲,至今猶縈回讀者耳際。霍鬆林評價說:“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於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6]”其實這不正是對新聞寫作的要求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5]”包括唐詩在內的中國古典文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值得新聞工作者細細品讀探究,應用於“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白居易.與元九書,古文鑒賞辭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78.

[2] 杜甫.兵車行,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 俞平伯.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4] 楊伯峻.論語譯注[M].上海:中華書局,2006.

[5] 浦起龍.讀杜心解[M].上海:中華書局,1961.

[6] 霍鬆林.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