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風給趙雲定了一個三年計劃,分為三個步驟,也就是每年走一步,步步相接,缺一不可。
這三個步驟分別是:第一步,取下並州靠近常山的幾個縣,在並州建立一個小型根據地。然後實行屯兵政策,打擊和收編附近的黑山賊寇。給以後的進取並州做好表率,也保證好糧草供給。雖然現在趙雲手上不缺糧草,可是畢竟是要靠一個郡去吞並一個州,自然要做好各方麵準備。
第二步,驅趕張燕,迫使張燕離開太原大本營,南下上黨,騷擾張揚,張揚糧草充足卻兵力有限,手下也無大將,必然回向袁紹或趙雲求援,屆時,隻要設計去支援張揚,騙開上黨城門,大軍一擁而入,張揚則一戰可擒。張揚被擒,上黨便可傳檄而定,再那之後,火速派遣一名將領帶兵取下壺關。如此,袁紹就是想救援,也隻能忘關興歎。若是進攻常山,趙雲就會和公孫瓚結盟,兩麵夾擊袁紹,讓他不死也脫層皮。
第三步,則是鞏固政權,並州一共九個郡,仍在漢族人手裏的,就隻有兩個郡,現在張燕手裏的太原郡,和張揚手裏的上黨郡。其餘七個郡則全在蠻夷外族人手裏,人口銳減,已經幾乎沒什麼人了。也就長城裏麵的上郡和雁門郡,還有些人口。所以第三步就是,北麵占領雁門關,驅趕鮮卑人。西麵鞏固上郡,把盤踞在哪裏的羌族,匈奴,鮮卑人殺掉的殺掉,內遷的內遷。至於南麵,則攻取箕關,防備河內太守王匡。箕關,壺關,雁門關,三關在手,並州便是四塞之國。如此,趙雲就可安安心心當一陣並州王,恢複生產,解決內部矛盾,靜靜等待時局之變,在袁紹和公孫瓚爭鬥不休之際,一點一點切割袁紹,擴大領土,最後將兩人一並吞掉,一統河北。傲視天下。
趙風和郭嘉現在是趙雲手下兩個唯一可以討論軍事的人,郭嘉的職位是參軍,反正趙雲這裏的人才又不是很多,官職也不缺沒必要向曹操一樣,還得自創職務。不過,趙風和郭嘉不同的是,趙風不但是軍師謀士,還有兵權,後來的諸葛亮差不多。什麼也幹。而郭嘉的日子,明顯就比趙風輕鬆許多,每天逛逛青樓,看看書,寫寫字,調戲調戲主公的妹妹,日子過得很是滋潤呢。
趙雲現在不缺錢,也不缺糧。光是石邑,經過了三年的沉澱,光石邑一縣每年的糧食產量,收繳的稅賦,就足夠一萬大軍,半年之用。而趙雲這三年也沒幹看著,不但在常山實行全麵改革,整頓人口,丈量土地,抑製世族,還沒事讓張飛等人出去打黑山賊,賺外快。加上上次呂布前來,討伐了幾十撥勢力較大的賊窩,繳獲的財寶和糧草,也和呂布四六分成。
現在趙雲可以說是富得流油,足足儲備了足夠,一萬五千大軍,出征所需糧草的三年之用。等等,趙雲不是隻有一萬步兵,一千騎兵嗎?怎麼又多出四千來。成了一萬五。其實就在呂布到來的日子,張飛一直沒露麵,總是在外麵忙,忙什麼呢?
忙著剿匪,有了呂布來替趙雲,打大頭。那些沒了依靠的小勢力,自然也就成了一團亂麻。趙風派遣,廖化進入山中,說服他本來的好友,杜遠。讓他帶路,張飛則緊跟其後,杜遠一旦騙開一處山寨的寨門,張飛就帶人上去一陣亂砍。然後帶著投降的黑山賊部眾,不過是青壯,還是老弱婦孺,全部帶到常山安頓,精壯的選取一部分,組成一支新的三千人的兵馬,由同樣是賊寇出身的廖化和杜遠帶領,當然條件是必須嚴格遵守軍紀,否則很簡單,就一個字,死。而且經過不斷地繳獲和購買,高覽的騎兵部隊也擴充到兩千,此外剩下的的人,則全部交給剛正不阿的典農校尉刑顒刑大人,統一安排。刑顒將這些俘虜,分到不同的區域,按照家庭和勞動力分配土地,嚴格按照趙風和趙雲之前製定的政策實行,不給世家大族絲毫占便宜的機會。
而那些得了土地和家園的流民們,也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不願在打打殺殺,雖然現在的賦稅有些重,但是好歹日子還有些盼頭,最多六年,自己耕種的土地就變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現在的氣候已經好了很多,郡守趙大人也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土地都很肥沃,聽那些已經幹了幾年的人說,土地的收成也很好,而且如果家裏出了什麼事,可以去找管理這一片的長者申請減免賦稅,或者提供一些幫助。而且,因為現在沒人再願意去給世族當佃戶,世族那邊開出的條件也很優厚,隻要有人願意去,世家一般都會先給一筆銀子。
這麼優厚的條件,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也就基本可以滿足了,而且就算你野心勃勃,不甘平庸,先要召集舊部,再度上山,可是你的部眾都被分成不知道多少塊,如果去拉攏附近的新民,你確定他們不會去報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