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極拳的養生哲學之我見(一)(1 / 2)

太極拳的養生哲學之我見(一)

太極篇

作者:陳伯圖

中華始祖伏羲著有《易經》,與周文王推演的《周易》對應而稱為先天易,孔子在為《易經》做的注釋《易傳·係辭上傳》中首提太極的概念:“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代時後周學者孔穎達注解太極的意思是:“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自陳王廷創編陳式太極拳至今已有300多年,由陳式而楊式、吳式、武式、孫式乃至國標24式、42式、88式,由陳家溝而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北京、全國乃至全世界,太極拳的門類由陳式一支而變得枝繁葉茂,太極拳的習練者由陳溝一隅而環球遍及,其所以能成大氣者,蓋因太極拳的功用實為大眾視為至寶也。

既是拳種,所創之初又是冷兵器時代,太極拳必定是以技擊為首要著眼,演練之人亦是從事鏢局團練之類職業的專業人士,養生健身隻是後來發現的次生功能。太極拳以它獨特的理論和實踐傲立於華夏三大內家拳之首,其實戰意義絕非嘩眾取寵浪得虛名。陳長興、陳發科、楊露禪、楊澄甫、吳鑒泉、武禹襄、孫祿堂這些蓋世的英豪用實實在在的武功為這一看似柔若無骨實則無堅不摧的拳種在武林中技擊的地位奠定了不可搖撼的基礎。隨著歲月更替,每朝每代時至今日雖仍不乏質疑之聲,但人們總是在親身較技之後對太極拳的功能佩服得五體投地。喜好技擊之術的門外青年趨之若鶩,連很多已在其他拳種頗有建樹的成名之家也改拜當時的太極宗師為師而對太極精髓孜孜以求,習練太極拳的人數與其他熱門拳種已不分伯仲,可見太極拳的神奇與美妙的確令人折服。

然而,對於護身保安的武技急切求索的人畢竟有限,追求奇妙境界和高超武藝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僅從防身護體的功能出發太極拳的發展實難達到目前蓬勃的人數規模。保守估計,截至2013年底,全球習練太極拳的人數已達1億以上,更有河南政協委員樂觀估計已達3億,發展勢頭著實令人咋舌。是什麼使得人們對太極拳如此厚愛有加,是什麼使得人們對太極拳趨之若鶩,是什麼使得人們對太極拳醉心癡迷?那麼多其他拳種為什麼沒有如此盛況?那麼多現代健身方式為什麼冷熱互現?那麼多古代健身養生的秘笈為什麼乏人問津?難道是太極拳真有神功護體、穿牆破壁、打人於無形、沾身十八跌的奇妙武技而又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學會?非也!答案隻有一個:太極拳滿足了人們的健身需求,人們從太極拳中得到了從其他鍛煉方式中得不到或者難以得到的健康體驗和養生價值。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健康和長壽永遠都像誇父追日那樣不懈追求,即便最後都是臨死前將手中木杖一扔化為鄧林的相同結局。長壽和健康的人物和故事永遠都在人們口中世代相傳津津樂道,黃帝壽千歲,彭祖活八百,看到聽到現實中的長壽老人無不驚歎豔羨,象征人間幸福的不僅要有福、有祿,還得有壽,否則不算圓滿,太平盛世衣食無憂的時光,人生中該經曆的都經曆過了,剩下的就是盡力延長生命的時長了,而且還要有質量,要健康地長壽,這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絕大多數人公認的普世價值,即便時不時有幾個要錢不要命的主跳出來當當世人的談資也絲毫更動不了這一睿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