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化”醫學難道是暴力傷醫的根子?(1 / 3)

“神化”醫學難道是暴力傷醫的根子?

社會

作者:黃祺

都說“陽光之下無新事”,但有一件事在中國的發生頻率,卻一直是件“新鮮事”——這就是患者對醫生的暴力傷害。剛剛過去的6月,僅僅上海一座城市,就發生了7起傷醫事件。

在上海醫療隊援助的北非國家摩洛哥,如果患者與醫生當街閑聊擁抱,大家會覺得有辱醫生尊嚴,摩洛哥人的心中,醫生就是應該高高在上、不可侵犯。這也許是極端的例子,但無論文化或者風俗千差萬別,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醫生都是備受尊崇的職業,因為這個職業關乎人的健康、生命,從更深的角度去看,也關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人的安全感。

中國暴力傷醫狀況在最近的5年惡化,每年全國範圍內被媒體報道的傷醫事件就有幾十起,導致醫護人員死亡的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幾年前,醫療界將製止傷醫的希望寄托在法律的嚴懲上,從去年開始,一些暴力傷醫事件中有醫鬧受到法律製裁,醫院也加強了安保工作,但事與願違,傷醫事件非但沒有減少,到今年6月,又集中發生。

失望感彌漫在醫護人員中間,少數醫生護士選擇離職,離職人數盡管占比不大,但在過往流動較少的醫療單位裏,還是引發了不小的波瀾。

中國醫生職業環境如此之差,顯然是一個非正常的狀態,可是,怎樣讓“非正常”轉向“正常”,沒有人開得出“良方”。患者的拳頭為何會揮向醫生?醫患之間本來的“戰友”關係變成了“敵對”關係?原因複雜,除了醫療體製讓醫生“無暇”照顧病人的感受,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背景是,醫學技術被我們“神化”太久,醫學的局限性被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和體諒,需要從還原醫療的本來麵目開始。

上海醫生的悲情6月

6月27日是一個周六,大多數人休息的日子,上海發生3起傷醫事件。

當天早上,上海瑞金醫院宣傳科負責人朱凡正在一個專業會議的會場上,剛聽了幾十分鍾,她就不得不離開會場處理一個接一個的電話。早上8點42分,瑞金醫院婦產科一名女醫生在查房時被打。朱凡自己也曾是一名麻醉科醫生,她深知,在醫患關係如此緊張的今天,醫生被打的消息很快會對本已情感脆弱的醫護人員產生刺激,這個時候,需要及時地傳遞醫院的態度和措施。

事後媒體報道,瑞金醫院醫生被打的原因,是一名患者要求醫生給她開一個月的病假,但醫生告訴患者,醫院規定隻能開一周病假,患者為此與醫生爭吵起來。一名護工描述說:“患者罵醫生‘沒有醫德、不配做醫生’,聲音大到整個婦產科的病房都聽到,有些還在睡覺的患者也被吵醒了。”爭吵後,醫生回到辦公室。患者和家屬收拾東西出院,不巧又碰到了這名醫生,有目擊的其他患者看到:女患者突然就打了醫生一個耳光,把她的眼鏡片都打碎了。

隨後,院方報警,警察趕到時打人者已離開。後據黃浦警方介紹,經調查,打人者張某(女、49歲、本市人),已被作出行政拘留五日決定。

事發當天下午,一份由瑞金醫院發布的《聲明》被醫護人員很快擴散,《聲明》中,瑞金醫院表態:今晨的傷醫事件不僅危害醫療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和職業尊嚴,更是對法律的挑釁。我院會一切從病人出發,全力保障患者的利益,但對於傷醫等惡性暴力事件也絕不姑息,堅決維護醫務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傷醫者必須依法得到懲處。

2014年,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值班醫生王雅被患者家屬毆打。

當天事發後不久,瑞金醫院領導就上門慰問受傷醫生,醫院對傷醫“零容忍”的態度,引來醫護人員一片點讚之聲。

但壞消息比好消息多得多。瑞金醫院傷醫事件幾小時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醫院也發生一起醫患矛盾,外科醫生鍾醫生在吃完午飯返回門診時,遭到患者家屬推打。據目擊者介紹,兒童醫學中心外科門診外一直有患者排隊,當時值班的是鍾醫生。中午12點左右,在其他同事到崗頂班的情況下,鍾醫生離開去吃午飯。十多分鍾後,他再次返回診室,突然遭到一名患者家屬的責怪及推打,被眾人拉開。院方介紹,事後打人家屬已向醫生道歉。

這天更早的0時40分左右,上海新華醫院崇明分院,一名患者家屬因對女醫生徐某的診斷不滿與徐某發生口角,然後數次以打耳光的方式毆打徐某,造成徐麵部軟組織挫傷。崇明警方對違法嫌疑人處以行政拘留十日並處罰款五百元。

2天以後的6月29日,上海新華醫院內一護士被患者家屬砸傷。事發的經過是,一名普外科病人的治療已經完成,有一份檢驗報告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拿,醫生通知病人可以出院,第二天再到醫院拿報告,但病人家屬認為自己家住在浦東,來回不方便,堅持要繼續住院。病人家屬為此不滿到護士站吵鬧,當班護士一邊對家屬進行勸阻,一邊與正在門診部接診的醫生聯係,這時,家屬情緒激動,將護士台上的有機塑料宣教板向護士臉上扔去。護士驗傷結果為右耳輕度聽力下降,頦部軟組織挫傷,右上第五顆牙挫傷,頭顱CT顯示輕度腦震蕩。肇事後,病人家屬離開了醫院,警方已介入調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