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些老人細細交談以後,筆者發現,高額利息並不是導致他們進行風險投資的真正理由,退休後的空虛才是最大原因。
一位82歲的退休老教授說得直白,“其實我就是不想一個人死在家裏。”自從1999年老伴去世,這位陳教授就開始一個人生活。“我不希望兒子女兒來看我,他們來看我還要給他們做飯。我們彼此生活習慣不同,也改變不了對方,不如不見。”所以他想要找到新的圈子,和投資朋友們一起吃飯聊天,結伴到外地考察公司,這讓他覺得自己不孤單,每天過得都很充實。他的想法能代表很多像他一樣的喪偶獨居老人,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容易成為風險投資的受害者。
而投資平台掌握了老年人的求伴心理,使出很多針對性招數。曾經有P2P公司聯合養老院推出了“創新”產品。老年人投資以後可以選擇不收利息,而去其名下的養老院休養。根據投資金額的不同,可以選擇的養老院級別也不一樣。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老年人的生活成為社會越來越重要的焦點。而經曆了社會發展巨變的這些老年人,往往缺乏自己的愛好社群。他們的社交往往局限在棋牌室與廣場舞之間。麵對已經組建家庭的中年子女們,他們往往無處訴說內心的空虛和孤獨。即使為了與時俱進使用了微信,他們的朋友圈也往往被認為“都是雞湯和假新聞”而被子女忽略。與周圍人缺乏共同話題讓他們越來越感覺被世界的遺棄。
於是,他們一旦遇上願意和他們說話的一個年輕人,聽他們聊一整天過去的經曆,他們就會去相信這個年輕人,冒著損失的風險進行投資。
另一方麵,他們追求高風險高收益,不僅是為了金錢,也是為了證明年邁的自己仍有一顆年輕的心,仍然有能力創造價值。投資,在他們眼裏不僅僅是獲取利益的方式,更是一種事業的延續。
這給了那些瀕臨倒閉急需資金的自融性公司可乘之機。事實上,除去高額的融資成本,包括業務人員的傭金提成,企業真正能入賬的有時僅有投資人投資金額的一半,而他們許諾的利息卻高得驚人,因此大部分公司的融資不過是飲鴆止渴,風險不言而喻。
“興牧源”案
2013年4月初,盧祥軍等人成立了廣西興牧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向社會上的老年人借錢,通過支付借款本金20%-24%年利息的方式吸引老人投資。
公司招募業務員到街頭、公園、市場等公共場所尋找老人,散發印好的廣西興牧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宣傳單,並組織老人上公司實地察看。盧某謊稱該公司從事肉牛養殖,在廣西有一家養牛場,公司發展前景較好,如果老人投資廣西興牧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給予20%-24%的年利率。為了吸引老人投資,公司經常組織投資的老人到周邊的農莊搞活動,給予老人一些小禮品。2013年9月,公司組織48名投資額在5萬元以上的老人到該公司臨時借用的廣西一養牛場參觀。自2013年5月至10月,犯罪嫌疑人用此手段共收到約80個老人投資的集資款550萬元左右。
2014年12月15日,這起涉嫌專門以老年人為詐騙對象的集資詐騙案曝光,海口市檢察院依法批捕犯罪嫌疑人,被害老年人達100餘人,涉案金額970餘萬元。 (整理/任蕙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