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血本無歸的總是老年人(2 / 3)

自融性投資受害者雖然個人情況不一,但踏入圈套的步驟都很類似,因為企業的劇本如出一轍。

第一步,企業先用吃飯、送禮物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投資人,請他們來“聽課”,介紹自融企業的背景,以及許諾的高收益。當你開始將信將疑隨企業的客戶經理前往他口中的自融性公司進行詳細了解時,就踏入了這個圈套。

初步打動投資者後,企業會組織意向投資者去外地考察企業的工廠或研發中心,很多老年人受到“免費旅遊”的誘惑,樂得攜家帶口參加。而一趟考察下來,隻要不出大紕漏,盛情難卻之下自然乖乖奉上真金白銀。當然,經過企業精心包裝的考察之旅,老年人很難看出貓膩。

此外企業還有一招,就是讓老客戶帶新客戶入圈,許以高額回扣,因為比起客戶經理的推銷,熟人之間的口碑營銷殺傷力大得多,簡稱“殺熟”。

71歲的李阿姨最近陷入了不眠之夜,因為她覺得自己“坑”了好友。她投資自融性公司已有三年,但是每筆投資金額都很小,隻有一兩萬。“我自己的投資從來沒有壞過,但是我也不敢多投。有次我帶我的好朋友去公司看看,本想讓她投個一兩萬玩玩,誰知道她把自己所有的積蓄18萬元都投進了公司,我很替她擔心。她是一個老姑娘,存這麼些錢也不容易。雖然她說不怪我,但是如果壞了,我總歸是有責任的。”李阿姨帶領好友進了自融投資圈後,由於外出遊玩,沒能及時製止朋友“危險”的行為。她從中拿到一個點的回扣,得到了1800元現金。但是這筆錢讓她很不安。雖然朋友表示願意承擔相應的風險,但李阿姨仍替好友的命運擔憂。

在各大會展中心舉辦的各類金融博覽會上,參與者大多數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

當然,像李阿姨這樣的投資者算是有良心的,很多投資人賣力拉親戚朋友入局,賺取高額回扣,並無多大愧疚。往往會發生的情況是,一條新魚遊進來,會受到很多老魚的注意和“關照”。經常是幾個老手同時搶奪一個新人,各自為他介紹N家公司。

近年來,媒體曝光的“跑路”自融企業名單有一長串:禹州市中鑫奶牛養殖有限公司,遼寧寬甸全宇石材加工有限公司,湖南輝綠礦業有限公司,遼寧昌田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省龍飛揚物流有限公司……那麼,在這些自融性公司頻頻跑路,倒閉之後,為什麼這些老人仍然樂此不彼?在貪婪和投機性之外,他們是否還有其他值得關注的地方?

“不想一個人死在家裏”

這些年邁的投資人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他們並非缺乏判斷能力、耳根軟。他們大多看起來很精明也很健談,你若與他們聊聊,他們會告訴你他們輝煌的過去。這也是他們資本的來源。這些人中有曾經的教授,公司老板,也有曾經獲得不菲收益的專業投資者。

那他們為什麼會輕易踏入圈套?

以73歲的張老伯為例,麵對事業有成、精力旺盛的兒子兒媳,年邁的他脫離社會已久,往往有一種無力感。這讓他更渴望在經濟上證明自己,這些想法讓他鋌而走險,最終導致自己的困境。

71歲的李阿姨投資自融性公司的理由顯得更複雜些。離異獨居的她自稱熱愛旅遊,熱愛新生事物。感受到公司年輕業務員關懷的她,經常參加公司組織的考察旅遊,因此決心用少量資金“玩一玩”。“投資這些公司使我與這個世界保持接觸,並且認識新的人。”李阿姨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