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夫妻店的內部鬥爭(2 / 3)

而張欣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潘石屹早在10年前就把其個人品牌定位於三點:草根民營、創新和國際化。後二者大多拜張欣所賜。這位畢業於劍橋、曾任職於華爾街的女人在SOHO中國創造了西式中產階級的生活浪潮,她所主導的充滿陽光、純木空間和簡約風格的建築讓全球化中國的寵兒們陶醉不已。而從穿著品位到國際人脈的積累,張也堪稱是潘的導師。

兩人很快被西方媒體視為中國新富階層的代言人。不過,其角色平衡在2005年因一次鮮為人知但影響極為深遠的情感危機而打破—潘張的二人世界有了闖入者,肇事者是潘。

可以想見這是場多麼大的地震。瀕臨離婚的潘、張要各自成立公司單幹。但幾乎所有SOHO中國骨幹都要跟著潘出走,張欣幾乎淪為“光杆司令”。在兩人多位好友反複勸說下,兩人同赴巴哈伊教聖地以色列海法,張欣最終皈依巴哈伊教。

與上次爭吵結果迥異的是,感情危機的受害者張欣開始變得強勢並逐步接管SOHO中國。到2007年,在張力主下,SOHO完成了上市。對於主張“像水一樣”輕靈,實施無為式管理的潘石屹而言,上市意味著要做大規模,要流程化。在上市慶功宴上,潘說:“上市一直是張欣的願望,對我來說倒是無所謂。”

上市之前,SOHO的絕對大股東潘石屹幾乎將全部股份劃到了張欣名下。借上市公司形象的需要,張全麵介入管理SOHO中國,包括對租務部等部門進行大規模人事調整,聘請大量具有跨國公司背景的人。但她隨即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和中國房地產調控,SOHO業績陷入低穀,人員流失加大。潘石屹不得不出山,在2008年7月地產業餓殍遍野之時,以三裏屯SOHO一天41億元的成績,創造了單一樓盤銷售紀錄。

但張欣希望把SOHO中國打造成一個品牌鮮明的國際化公司的夢想仍在。2009年左右,潘石屹皈依巴哈伊教,這改變了雙方博弈的平衡。巴哈伊這個19世紀創立於伊朗的宗教承認所有現存宗教的價值,其倡導修行者要多看到積極的一麵。“我現在看周圍的人都是好人,那些以前認為的壞人,隻是一些幼稚的人和病人。”潘石屹說。這也意味著,妥協更容易達成。

一位SOHO中國的中層管理人士感覺到,2009年以前,潘、張在公司決策上經常會傳達不同的信號,讓底下員工無所適從,但從2010年開始,潘、張二人會閉門磋商直至達成一致才由張欣宣布決定。從最終結果看,潘的妥協成分更大一些。

摩擦和陣痛旋即襲來。一位在職銷售總監總結說,蓋房子的人(李虹)走了,賣房子的人走了(蘇鑫),租房子的人(範曉梅)走了。而至2010年6月,SOHO中國的核心—銷售部被裁撤了一半,原有的5個銷售總監、15個銷售副總監精簡為10個銷售總監,同時取消了沿用10年的末位淘汰製。“銷售部門隨著公司的壯大,出現了官僚作風,老板裁員是想讓公司保持扁平化的管理,維持輕公司的模式。”SOHO中國推廣部總監王春蕾這樣指出。

裁撤銷售人員部分是因為SOHO的業務重心正在向上海轉移。由於客戶群不同,北京銷售人員的價值會大打折扣。但這種事在2004年前後SOHO項目斷檔時也發生過。彼時,潘石屹甚至讓銷售人員幫朋友賣房子,設法保存了銷售團隊。另一位銷售總監認為,並不能把責難都丟給張欣,或許潘也覺得有必要這樣做,但這些撕破臉皮的事情張欣做更合適。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裏,潘石屹大多時候保持沉默,很少介入SOHO的具體管理,也沒有再參加過一個項目的推介會—往年,他會深入晉、蒙、冀,與那些仰慕者進行“餐敘”。在SOHO的重要會議上,他偶爾也會走走過場,預測一下市場,講話越來越接近虛無。他很少去試圖了解中層和底層員工的需求和想法了,能夠與他有溝通的隻有總經辦的高管們—在蘇鑫等人出走後,張欣聘請了多位外籍高管入駐總經辦。“看上去SOHO更國際化了,但這些老外都是花架子。”一位銷售總監說。

到此為止,張欣幾乎接管了SOHO的所有部門,除了政府和業主關係外—即使是潘石屹對此也不擅長。張欣能否勝任這一角色仍有待觀察。2010年10月,運作了9年、SOHO中國最為顯性的品牌產品《SOHO小報》停刊。張欣其後則在微博上聲稱:“把2011年的推廣預算給砍了,全力轉向網絡,再見紙媒,再見廣告!”如此不加掩飾的告白,讓不少平麵媒體人尷尬不已,也凸顯張欣處事上與周全的潘石屹相比稍欠火候。

與SOHO內部的大調整同時,潘石屹全家都成了巴哈伊的堅定信徒,他弟弟潘石堅尤是如此。而在張欣和潘石屹的傳道下,SOHO的大部分銷售團隊和部分管理層也在學習巴哈伊教。

5年前張欣定了一條家規:周末和晚上回避絕大多數與工作相關的聚會、會議及商務社交活動,把時間留給兩個兒子。在外人看來,潘、張二人越來越像西方那些寄情於家庭和慈善的富翁。在某種程度上,潘石屹也似乎接受了他與張欣的新角色。

然而,再次從潘石屹手中接過SOHO中國的權杖,張欣的愜意生活節奏可能要被打亂,因為她需要麵對的,是SOHO中國太多懸而未決和枝蔓叢生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