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王石對現實保持“弱者”的警醒態度,在工作中體現出的卻是“棱角分明”。但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更多卻是相輔相成—沒有性格的棱角,王石不可能領導萬科。
萬科內部,王石的官方稱呼是“王總”,但1999年之前,員工私下經常使用的代號是“王老虎”。
提及“王老虎”的外號,萬科員工大多會講出兩三個王石發脾氣的故事作為佐證。據說王石的辦公室裏經常能傳出地動山搖的拍桌子聲音,然後伴隨陣陣咆哮。萬科的老員工也證實,在上世紀80年代創業期間,王石在公司內部確實沒有什麼笑容,與員工說話時大部分是在教訓人,言辭激烈,永遠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有人曾經問王石:“老大這個位置,你真的很在意嗎?”王石回答得很坦率:“我想說不在乎,但是實際上怎麼可能不在乎呢?我隻能這樣說,我當然在乎。如果真的出現一個更強勢的人,那也要看是什麼樣的強勢,如果這種強勢對社會有促進,盡管我感覺到失落,但對社會是好事,我能夠坦然接受。可是如果這種強勢是危害性的,是負麵的東西,恐怕還要大家再來較量較量。”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王石就到處宣講自己不行賄,不走政府關係,令很多行政係統的人為之側目。至於近些年來強調“超過25%的利潤不做”和“拐點論”,更引起不少房地產行業中人的微詞。如此高調地表露觀點,以至於他經常遭到質疑:“道理一套套的,會不會是心裏另外有一套想法,是不是在忽悠人?”
2008年“捐款門”事件,以王石的公開道歉終結,與此同時,很多熟悉王石的人也為王石辯解——性格就是如此,過於直率。正是由於直率,使得他惹了不少麻煩,尤其近一兩年,董事會不得不讓萬科的公關部門經常“關照”一下。
王石脾氣如此強悍直率,如此不具備親和力,但他和下屬的關係卻呈現出另一種和諧的氣氛。在萬科內部,員工們雖然膽怯於王石,但大多對王石的能力表現出發自內心的認可—最直接的證據是王石經常在山上一待就是幾周,不帶電話,對業務不管不問,萬科日常的運行卻絲毫未受影響。
“正因為王石創建萬科並管理萬科多年,與其說他是一個具體的公司領導,毋寧說他更像萬科的精神領袖。”一位熟悉王石的記者這樣評價,當王石登頂珠峰時,整個萬科公司的興奮不亞於一場狂歡。
知道王石的人都清楚他不是富豪,在創業的前17年,他平均每年掙錢不到10萬。有記者曾經在2003年聽王石展示當時自己的家底——“200萬的現金,價值200萬左右的萬科股票,一棟價值200萬的房子以及一輛路虎越野車”。
2001年,王石接拍摩托羅拉手機的廣告得到了250萬元代言費,相比他當時30萬的年薪,數目確實不少,但王石在北京一家餐館和別人吃完涮羊肉之後,在還有小料汙漬的飯桌上就直接簽字將代言費捐給了中國登山協會。
曾經多次與王石結伴爬山的客戶管理專家田同生透露,王石在金錢上非常自律,個人的日常開銷由秘書嚴格掌控,自己每年都進行審計。即使參加廣受關注的登山和戶外活動,所有費用都來自於個人、朋友以及讚助商,與萬科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找不到王石能夠做到自律的原因,所以有人武斷地認為王石對財富有恐懼感。雖然答案可能真的無從知曉,但有些故事卻有助於去了解王石的內心世界。
每次日常戶外活動時,王石背包中都會放置幾塊磚頭,沒人要求他這樣,但他一直堅持負重,在背磚的情況下保持特定的行走速度,借此“管理”自己的精神和毅力,以便今後爬山的時候不懈怠。甚至在平時走路時他也盡量不喝水,以控製自己的身體對水的需求量,保證以後爬山的時候能夠對付缺水的環境。
王石的朋友也曾說:“王石之所以能夠在業界有這樣的地位,在於他確立了一個距離,這個距離能夠讓他清楚地對自己進行反思,更重要的是他有能力把這個距離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