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德育應該植根於生活
觀點參考
作者:馮樸
【關鍵詞】德育;生活;實踐;環境
【中圖分類號】G4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73-01
理想的德育應該是無痕的,是植根於生活的,需要讓學生在日常所處的環境氛圍中,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在各類活動和交往中點點滴滴地體悟成長。
1.在生活情景中感悟
教育者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中借助(或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從具體的事件中受到教育、感悟。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其一,為了讓學生理解某個道理,教育者特意創設一定的情景;其二,生活中有很多教育資源,教育者要善於抓住教育契機。
比如,開學不久的一天,學校接到通知,因本地區一工程隊施工中不慎挖破了本地區的主要供水管道,需停水一天搶修。這對我們這樣一個有幾千名寄宿生的學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一日三餐、洗澡洗衣服、衝洗廁所等哪一樣離得開水啊!麵對這個情況,我們告訴學生今天停水後我們隻剩下宿舍樓頂水箱裏的一箱水了,而這箱水要用整整一天。結果,同學們非常珍惜使用每一滴水。
2.在生活實踐中體驗
要讓社會的道德規範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最有效的途徑莫過於親身的實踐體驗。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學生最終是要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社會實踐,就是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因而,我校在每次暑、寒假裏都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從2012年開始至今,每年寒假,我校誌願者社團就組織學生到火車站開展誌願者服務活動。活動由學生社團自行發動、組織,400多位學生自願參加,為返鄉的旅客送上了一份關愛。學生們在活動中真切地體會到社會百態,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也在活動中明白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道理,享受到助人為樂的內心愉悅。
3.在生活環境中熏陶
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學校、家庭、社區三者密切配合,整體優化育人環境。我校與家庭密切配合,通過家長委員會、家校通平台、走訪和電話溝通、家長學校、《家教簡報》等途徑密切家校聯係,創設家校共育的良好環境。同時,學校也借助地方政府部門的力量,與政府部門密切配合,努力優化學校的社區環境,建設高雅的社區文化,盡量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二是積極營造健康、高雅、向上的校園文化。我校在實踐中,確立了把校園建設成生態公園、文化聖園、數字校園和溫馨家園的理念。校園四季有花,樹上有鳥,池中有魚,還飼養了野鴨、小山羊等小動物。學生置身於這樣的校園,在春生夏長、鳥語花香中感悟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生生不息的神奇,也在和小動物的親密接觸中滋養愛心。三是積極倡導學生自我管理、自主發展。被信任、被尊重的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4.在生活交往中成長
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懂得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在與老師的相處中教學相長;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同伴互助,相伴成長。我們在日常的辦學中,充分利用“每周一議”“升旗儀式”“校園之星”等活動去激勵、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優秀學長的成長故事,剖析他們成功的關鍵,發掘他們成長的力量源泉。
德育麵對的所有問題都源於生活,德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具有經營幸福人生、參與社會進步事業的願景和能力。有效的德育,應該是蘊含於生活中的。在常態德育工作中,學校應從日常的生活細節抓起,從而奠定學生良好的、一生受用的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天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