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體會父母的辛勞,激起孩子家務勞動的興趣
現在的孩子在家之所以難管教,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往往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順意開心,逆意翻天,很難體會到父母之艱辛、父母之不易。
台灣著名國學大師朱高正先生曾說,必須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用體驗代替說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的,一體勤,方能萬事勤。隻有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充當家務勞動的助手,才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增強家庭的責任感,習得今後獨立生活的技能。
為此,我們在召開家長會的時候,向家長全麵灌輸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明確要求,每個孩子每天必須做父母的助手,一同參加半個小時的家務勞動。為了便於家長操作,我們根據年級段的不同,設計了孩子“勤幫”的不同項目:一二年級以“幫潔”為主,幫助父母打掃衛生、整理鞋櫃等;三四年級除“幫潔”外,增加了“幫洗”要求,幫助父母洗鞋子、洗襪子等;五六年級除以上兩“幫”外,增加了“幫廚”要求。為了將這一要求落實到位,各班每天布置作業的時候,“幫助父母做半個小時的家務勞動”是其中始終不變的一條,每天家長都必須對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情況進行記載、評價。為了檢查落實情況,班主任和學校領導會進行突然性的家訪,實地檢查孩子“勤幫”的情況。
3.品味勞動的樂趣,激發孩子參與勞動的動力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理查德·洛夫)為了讓城鎮的孩子擁抱自然、融入自然,我們在校園內辟出一塊綠地,作為學生的種植園,叫“習耕園”,並將這塊地分給三至五年級各班,由他們自行耕種。同時,利用學生每學期50元的綜合實踐活動費,在農村租賃了5畝地。播種季節,讓孩子和農民一起種上紅薯、蘿卜、草莓等;收獲季節,孩子們去進行采摘;成長期間的田間管理則交給農民。
孩子們看到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試驗田,那種激動、那種興奮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習耕園裏,他們齊心合力將土壤翻了一遍,纏著爸媽從農村親戚家要來種子、小苗,從網上搜集各種蔬菜瓜果的種植培育方法,小心翼翼地栽種上應季蔬菜瓜果。此後,他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瓜果蔬菜。早晨一到校,習耕園是他們的第一個目的地,看看他們的寶貝有沒有長大;中午吃好飯,他們三五成群,聚集到承包地,拔草澆水。蠶豆冒芽了,他們歡呼雀躍;茄子開花了,他們蹲在地上比誰開的花多;草莓淹死了,他們會沮喪半天,然後重新找來小苗,細心栽上,並接受教訓,小心地在小苗周圍挖上一圈排水溝;蠶豆成熟了,他們爭先恐後去摘豆角、剝豆角、洗豆、炒豆、吃豆……習耕園成了孩子最快樂的天地,也成了孩子鮮活的創作源泉,一篇篇情感豐富、生動細膩的佳作在孩子的筆下誕生。
童年浸潤著泥土的芳香,童心親近著大地的胸膛,關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種子在他們的心田紮根。
4.養成自理的習慣,練就孩子獨立生活的本領
對當下孩子的自理能力,我們有著深深的憂慮。為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一方麵我們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傳授幫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的方法,另一方麵出台了學校的相關規定,比如,不許家長替孩子背書包,不許家長替孩子整理書包,不許家長給孩子送落在家裏的作業、文具等。
勞動競賽無疑是激發孩子勞動熱情的最好手段。為此,我們在六一節前,舉行“巧手迎六一”家務勞動三項競賽。我們提前一個月印發了活動方案,規定競賽采取班級推薦一名,現場抽取四名,累計團體總分的競賽規則。競賽項目按照年級不同,各設三項:一二年級為整理書包、疊衣穿衣、洗紅領巾,三四年級為整理書桌、疊被子、洗鞋子,五六年級為打掃書房、煎荷包蛋、洗衣服。
為了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孩子們在家長、老師的輔導下,個個進行了認真的備戰。在這樣的強化訓練下,孩子們個個出手不凡,勞動的質量、速度令我們倍感欣喜。
5.習得動手的技能,鍛煉孩子操作創新的能力
勞動即創造。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得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為此,我們首先加強勞技課的教學管理,規定勞技課一律在勞技教室上課,課表和教學內容由學校統一製定,所用器材由專人進行管理。對勞技課進行專門研究,確保了每一節的勞技課讓每個孩子真正動起手來。為了檢驗勞技課的教學效果,我們舉行了現場操作比賽,有報紙搭橋、筷子搭橋、製作小椅子等等,學生們趣味盎然,場麵熱烈。此外,我們全力推動社團建設。開設了機器人、航模、剪紙、折紙、編織、泥塑、篆刻、小木工等十多個校級社團,豐富的社團活動提高了學生手工勞動的技能。
辛勤的付出,收獲的是滿滿的喜悅。相信,隻要教育人自覺擔負起教育的責任,使勞動教育真正地在家庭、學校紮根,我們孩子的生命必將更加燦爛,他們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幸福。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2]張民生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