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條件低位。盡管當前大多數學校的辦學條件正在日益改善,但可供學校教育施行勞動教育的條件卻明顯不足,絕大多數學校可能除了勞技室、打掃衛生外,就再也沒有可供學生參與勞動的場所和機會了。擁有自己的實踐農場、工場的學校,在全國也是鳳毛麟角。條件的滯後,也影響了勞動教育的開展。
二、本質與意義:素質教育硬支點,全人發展不可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教育的使命就在於,要使勞動進入個體的精神生活,進入集體的生活。”為此,他在帕夫雷什中學進行了大量的勞動教育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論,就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最好探索。兩位大師的勞動教育思想,讓我們認識到勞動之於人的發展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1.勞動教育為孩子未來的生存蓄能
哈佛大學專家布朗特說:“從小愛勞動的人,長大後會增強辦事能力,而且會時常感到自己在社會上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對家庭也十分熱愛。勞動是快樂人生的起點。”顯然,這是在強調勞動教育能蓄積未來的生存能量。此外,勞動教育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自立自強、合作精神,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這些都是成熟的未來公民所必備的品質。
2.勞動教育為孩子素質的全麵發展助力
馬克思把生產勞動與教育的結合看做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首先,勞動教育促進品德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隻有通過親身勞動,才能養成真正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中國古人所謂的“勤勞生善心”,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其次,勞動教育促進智力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勞動不僅是一些實際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智力發展,是一種思維和言語的素養。”另外,勞動教育促進身體的發展,促進審美能力的發展。
3.勞動教育為孩子終身的幸福鋪路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讓受教育者成為有幸福力的人。哈佛大學的一項跟蹤調查表明,讓孩子從小做些家務,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重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品質,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為幸福。
總之,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最有力的支點之一,大力開展小學勞動教育,必將撬起孩子美好而幸福的未來。
三、對策與實踐:“三xin”並舉,立體推進
目睹勞動教育的現狀,身為教育者怎能坐視不理?我們根據城鎮孩子的特點,製定了《基於兒童終身幸福的城鎮孩子“三xin”勞動教育方案》,明晰了勞動教育的目的,確立了勞動教育的原則,創新了勞動教育的活動,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勞動教育的“三xin”追求:心、辛、新
小學勞動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基礎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基。而勞動教育要真正受到師生的歡迎並收到實效,我們以為勞動教育的組織要體現三“xin”:
1.勤能修心,勞動教育要走“心”——達成情感的共鳴,實現心靈的洗禮。
2.品嚐艱辛,勞動過程要體“辛”——體驗勞動的艱辛,習得勞動的技能。
3.樂於創新,勞動形式要求“新”——創新活動的形式,發現勞動的情趣。
(二)勞動教育的創新實踐:情、趣、能
在“三xin”勞動教育的理念引領下,我們以“情、趣、能”為目標,創造性地開展了一係列勞動教育活動。
1.感知勞動的意義,激發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
當家方知油米貴,親曆才懂一飯難。我們認為,勞動教育首先必須讓孩子知道,他們成長的每一步都傾注著無數人的艱辛勞動。為此,我們組織了“觀農”“觀廚”“觀廠”等活動。在收獲季節,我們將孩子帶到田間地頭,現場觀看農民辛勤耕作的場麵;在上午時光,我們輪流安排一個班的孩子深入廚房,觀摩食堂工作人員緊張忙碌的場景;在綜合實踐日,我們把孩子帶到工廠,參觀服裝加工流水線。隨後,各班圍繞“觀勞”活動,組織開展班隊活動,進行心得體會交流,同時學校“每周一歌”相繼播出《勞動最光榮》《我有一雙勤勞的手》等歌曲。通過現場觀察工人、農民的艱辛勞動,孩子們深切感受到了他們吃的每粒飯、每口菜,原來凝聚著這麼多人的心血。孩子們在參觀結束後,都深有感觸。有的孩子說:“沒想到,為了給我們做飯,食堂的阿姨會在大冷天忙出一身汗。”有的說:“沒想到一件衣服的誕生,需要經過這麼多人的手。”
立體的靜觀、體悟,真正觸及了學生的心靈,由此也引發了學生行為的質的變化:以前讓老師頗為頭痛的“光盤行動”,已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學生現在還能主動地向食堂的工人師傅敬禮問好。“觀勞”活動激發的是孩子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喚醒的是對勞動成果的珍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