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承創“六藝”新風 悅享生命成長(2 / 2)

茶道課以禮開篇。禮是人類交際的儀節和製度。在這裏,禮是衣帽整潔、舒適得體的儀表美,自尊自信給人以禮敬之感;禮是言語得體,不刺激人的自尊心,不牽動人的隱私忌諱的語言美;禮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行為美;禮是仁善為本,真誠助人、愛人的心靈美。一壺茶中,師生習生活之禮,品茶道之美,識禮儀,養規範。

在這裏,還有“樂”的傳承。昆曲、評彈、江南絲竹,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訂單式學習。昆曲課,兩屆梅花獎得主王芳親自登台為學生現場表演,長袖揮舞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昆曲魅力;評彈課,學生跟評彈名家盛小雲學評話,唱彈詞。中國傳統文化中流淌的禮樂之美是中國藝術家們走向世界的底氣與尊嚴,藝術家們手把手的教學,在學生的心田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成為其受用一生的財富。

2.擊劍運動,共探“射禦”之道

針對高中藝術生現有的身體素質情況,學校選擇了擊劍運動作為體育必修課,並建成市級課程基地。擊劍運動是講究姿態和禮儀美的運動,包含了悠久深厚的曆史文化。為更好地麵向全體學生,我校教師還開發了擊劍韻律操,豐富了課程資源,提高了教學效能,有助於高中藝術生成長期形體美、舉止美的塑造。

講求果敢的擊劍運動,要求學生在賽場上對比賽形式快速做出判斷與反應,具有強烈的目標感與時機感,這也是當代社會環境下人們所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擊劍運動需要強大自信,而自信正是來源於平日反複的練習與不斷比賽的磨煉,這種自信是由內而外自然流露的,優秀選手的每一個動作都能夠感染賽場的每一個人。“六藝”場上我們引導學生“做自己的主人”,為學生全麵發展奠定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

3.校本研修,精研“書數”之法

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六藝”之“書”作用巨大。作為“文化中國”的靚麗名片,書畫藝術充分展示出中國的文化自信。我校以多元的形式美呈現多彩的書畫世界,為學生開辟藝術想象和創造的廣闊空間。從書法家華人德教授題寫的“大愛尚美”,到楊明義先生的“崇愛尚美”;從省美協徐惠泉副主席等知名畫家到校指導教師,到杭鳴時等大師相繼來校辦書畫展,再到烏克蘭中央美院、中國美院、魯迅美術學院、南師大等知名高校教授與師生麵對麵研討教學難題……在專家引領下,我校師生畫作走向市美術館、博覽中心,學生在省書畫比賽中包攬冠亞軍。在不斷的書畫對話中,學校實施美的滲透、愛的教育:“大愛六藝”愛心助學拍賣引導學生傳遞“愛與責任”,師生捐贈書畫作品募得善款133800元,全部捐贈給蘇州教育發展基金會,用以資助貧困學子。學校成立“美術教學聯盟”,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到校授課的同時,特邀兄弟院校師生一起領略教授風采,學生從中感悟與人“共享”之美。通過校際共享交流、互學互助,達到理想教育的目的。

“六藝”之“數”所傳授的讀寫算是學習一切文化的基礎。學校立足於藝術生的個性差異,開展國家級課題“學生差異教學的研究”,探究適應不同學生最大限度發展的教學策略。通過對“數”的研討,進行文化課的分層教學,努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多樣化的學習條件,並形成難易不同的課程資源,為不同潛質、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提供個性化學習的選擇和幫助,促進學生全麵而有個性地發展。校本研修改變了教師的傳統角色,教師由原來的課程實施者轉變為校本課程的編製者、實施者、評價者。校本研修使教師動態把握和領會知識,在實踐中加以深入理解、消化、吸收,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中發現問題,總結教學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最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與學生一起收獲生命的成長。

我校的“新六藝”嚐試在多門類的教育中傳授豐富的知識,並將知識的習得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智慧人格。正如古建匾額上“博雅”“涵慧”所書寫的教育期盼,我們希望學生在內外兼修的素質教育中不斷淬煉智慧,實現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東材.“六藝”教育對當代人格培養的啟示[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7).

[2]趙娜.淺談西周六藝教育[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0(3).

[3]張玲玲.“六藝”語源義探求[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3(2).

[4]程媛.鄧宇.承六藝古風,興人本文教——成都七中實驗眉山東坡學校規劃與建築設計方案[J].建築與文化,2014(3).

[5]張劍瀾.立德樹人,大愛尚美[J].基礎教育參考,2014(23).

[6]朱建民.開放教育,成就個性之美[J].人民教育,2014(13).